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文时间:2020-10-12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

“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年1010日上午,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本届年会以腾讯会议网络在线的方式举行。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灾害文化、灾害治理与综合减灾能力研究”,下设”灾害文化、灾害治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外灾害文化、灾害治理比较研究”“中国灾害文化、灾害治理及其变迁”“中国各民族灾害文化、灾害治理”“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及其应对”“历史视野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灾害史相关问题研究”等议题。相关论文从不同的角度系统阐释和总结从古至今中国范围额内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频次、规律、社会影响以及民众的灾害记忆、表达方式、认知观念与应对模式,旨在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灾害文化、灾害治理以及综合减灾能力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中国的综合防灾减灾的战略思维、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提供历史经验借鉴,推进新时代国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华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兵团党委党校民族宗教教学教研部、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以及美国波士顿学院、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内外近7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齐聚线上,共襄盛举。

此外,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受到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史学集刊》《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暨南大学学报》《江汉论坛》《贵州社会科学》《云南大学学报》《原生态民族文化丛刊》等刊物编辑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新华网云南频道、昆明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单位的学者在线参加会议。

会议得到云南大学、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领导的高度重视。云南大学杨泽宇副校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唐豹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明方教授分别发表开幕式致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1  云南大学杨泽宇副校长发表开幕式致辞

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正确部署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为最终战胜疫情不断付出努力,创造出人类同疾病抗争史上的又一壮举。杨泽宇副校长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区,目前西南边疆的灾害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云南也正在奋力提升自身灾害治理水平和能力。杨泽宇副校长强调,在周琼教授的带领下,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全面系统地对西南地区环境变迁与灾害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和研究,深入挖掘、分析与应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灾害史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南少数民族应对灾害的传统生态智慧,而且对促进区域性灾害应对方式和协调机制研究,推进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灾害研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和跨境协同机制建设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发表开幕式致辞

在开幕式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和蔓延期间,从事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学者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经验,以著书立说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疫情应防控行列,以史为鉴、以史咨政,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和蔓延带来的疫灾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他认为,中国灾害史研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全领域的专题研究和系统研究,强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提升灾害应急响应和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切实带领、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提升社会防灾减灾综合素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3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以灾害史研究为研究特色,长期支持开展“灾害与历史”研修班和举办“灾害史年会”等学术活动,未来亦将继续全面支持灾害史研究各项工作的开展,深入推进中国灾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高灾害史研究服务社会现实的水平。

4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明方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夏明方认为,灾害史研究应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反思人类过去与未来,以及理论探索与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全球化视野、跨学科协作等研究方法,不断地总结中国防灾减灾经验,推动灾害史研究进程。

5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晓华教授发表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晓华教授在致辞中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会员发展、所获奖励等多个方面对灾害史专业委员上一年度的工作与成就做总结报告。

本届年会采取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专题报告相结合的交流形式,共设4个主题报告会场、11个专题报告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灾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历史脉络、理论内涵和防灾救灾的实践案例,以及灾害史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与此同时,本次会议承续历届年会先例,专设“中国灾害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共六场次,旨在为海内外从事灾害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搭建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营造自由开放、合作共享、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推动海内外青年学者共同就灾害史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议题进行研探。

在主题报告阶段,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以《与疫共舞:云南抗疫两百年》为题,就云南各族人民近200年来对疫病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进行全面的探讨。林超民教授指出,云南历来被人们成为“瘴疫”之地,但云南真正的抗疫史是在近200年以来,在此期间,云南经历了与各种各样的疾病的抗争,在抗疫实践史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有效应对疾病对于人类及社会文明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历史时期抗击疫病的科学经验,笑对疫病,与疾病共舞,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

6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做主题报告

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张玲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危机重重的人类世:环境史学家的职责与应对》,张玲副教授在报告中深入地讲解“人类世”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所隐含的“欧洲中心论”做出了回应和质疑。她认为,“人类世”这一概念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资源上的不平等和差异性,她赞同用“资本世”、“怪物世”等新概念来替代之。

7  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张玲副教授做主题报告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深尾叶子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迟迟而来 缓缓见效:日本疫情对策的失落与大众的主动听从文化》。深尾教授主要探讨日本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处理方式与应对行为,她指出,日本政府在疫情初始时尚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民众也未能及时应对疫情,而是在疫情逐步扩大后才采取应急举措。她指出,民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深刻地体现出民众对日本政府的主动听从。

8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深尾叶子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创始会长、中国地震局高建国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1966—2019年中国的地震预测事业》。高建国研究员认为,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对地震救灾的关注远大于地震预测,但实际上对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真正有利的研究是地震预测。他指出,地震预测研究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十分迅速,可谓人才辈出,其科学性和精确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强调,地震预测是一项长期努力的结果,需要耗费几代观测者的青春甚至毕生精力,于国、于民,皆不可废也!

9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高建国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刘士永教授在题为《冷战初期全球化经济与东亚环境恶化初探》的主题报告中指出,1960-198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西方国家高耗能与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长期的环境污染,而东方国家则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下被迫卷入其中。

10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刘士永做主题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龚胜生教授在题为《先秦两汉时期的疫灾成因学说》的报告中谈到,先秦两汉时期,疫灾频发,但人民在探索灾害成因往往归结于各种自然力量,而较少归咎于人自身,其背后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底下以及当时人在认识自然上的知识局限。

1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龚胜生教授做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梅雪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命运与共的短茎草生态群落——<尘暴>作为灾害环境史范本的意义》。她认为,灾害与人类历史如影随行,但无论何种灾害,其实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纳入灾害环境史的范畴加以研究,《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一书具有典范意义,可喻为灾害环境史的范本。

12  清华大学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梅雪芹教授做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景云研究员、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王尚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苏筠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裴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修琦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马俊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陈业新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张堂会教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卜风贤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余新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夏明方教授分别围绕“气候变化、极端灾害事件与社会响应”“灾害文化与社会治理”“瘟疫与人”等议题作精彩纷呈的主题发言,各位专家学者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使每一位与会者深深享受到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盛宴和精神大餐。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历时两天,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参与多场学术讨论活动,就共同关心的灾害史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对区域性灾害案例展开深入的探究,从跨学科交叉的视角对灾害发生及其影响的关联性进行剖析,对中国灾害史学的发展以及灾害文化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会议结束后,会议主办方将陆续组织优秀论文集结出版。

13  会议分会场报告

在青年学者论坛专场,与会青年学者分别进行分会场报告,就各自研究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各位青年才俊提交的文章内容充实,学术报告丰富精彩,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4  青年学者论坛

10月11日下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闭幕仪式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晓华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上,各分场报告负责人就各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对中国灾害史研究及其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独到的思考。

期间,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还就接力举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做发言,他认为,中国灾害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一直以来秉承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科研精神,长期耕耘社会史、环境史、医疗史和灾害史的研究,为主办下一届年会提供了重要条件。他表示,期待从事灾害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能够于2021年共赴南开大学参加下一届年会,共同推进中国灾害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在会议闭幕式期间还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专场讨论会,高建国研究员、夏明方教授、余新忠教授、周琼教授等与会专家学者集思广益、深入研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充分彰显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担当与公共情怀,同时亦体现出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学术魅力。

在闭幕式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明方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办,在中国灾害史研究领域实现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一是会议规模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会议,专家学者的观点精彩纷呈,颇具真知灼见;二是首次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召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研讨,腾讯会议搭建的学术交流的平台为防灾减灾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媒介,并使中国灾害史的研究具备公共史学特色;三是从本届年会的主题报告、各分会场报告以及青年学者论坛来看,中国灾害史的研究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为中国灾害史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和增添新生力量;四是中国灾害史研究走向国际化,国内从事世界史研究和国外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学者实现交流互动,使中国灾害史研究更具理论关怀,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灾害史的研究视野。

夏明方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全球范围百年未有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之前就灾害治理和疫情应对的深入探讨,对于推进中国灾害史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的作用。他强调,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对中国灾害史既有的研究有一个总结性的、全面性的反思,对危机下呈现出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有更多的关照与关怀。夏明方教授还指出,中国灾害史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关系非常紧密,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应当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野,就历史研究的经世致用价值而言,灾害史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他认为,中国灾害史未来的研究方向,需要立足于国家安全的视角以及人民至上的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全球性自然灾害治理变革。

最后,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在闭幕式上发表致辞。她对拨冗应邀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对长期支持和关心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发展和成长、支持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学界同仁表示感谢!她表示,在高建国研究员、夏明方教授、赵晓华教授的关心和致辞下,本次会议得以圆满举行,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和议题,就灾害史研究领域的相关前沿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和充分的交流,相互答疑释惑,就融古贯今的会议议题各抒灼见,使会议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周琼教授指出,本届年会从规模、人数、论文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会专家学者积极贡献个人最新的学术思考,相关学术研究积极回应社会突出问题,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现实,为推进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周琼教授认为,本届年会一如既往设置“青年学者论坛”专场,为从事灾害史研究的硕博士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这为中国灾害史研究的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5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发表闭幕式致辞

灾害文化是推进防灾救灾减灾事业的基础,关注灾害发生、灾害救援、灾后重建以及减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对灾后所生成的新文化以及在灾难应对中形成的新经验进行文化视角的分析,对于揭示社会本质具有积极意义。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认知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在西南地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实践工作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作为西南地区灾害防治工作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支点,将能够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机制及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为国际防灾减灾工作及研究提供服务。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7ZDA158在实施过程中举办的一场高规格高水平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灾害文化、灾害治理与综合减灾能力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充分的交流为推动项目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项目研究成果的推介搭建起重要的平台。

由周琼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组正视西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不遗余力推进灾害管理治理大数据规划与跨学科交叉协同研究,致力于建设集民族文化和网络化于一体的防灾减灾救灾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进步一将西南各民族灾害文化中优秀的传统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举措纳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之中,推进数据库建设为促进西南各民族的团结及制定民族地区防灾减灾实践策略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以有效提高西南边疆少数地区的灾害管理治理水平和防灾救灾能力。



撰稿:聂选华  隆  杰

校对:    王慧平 徐艳波  曾富城

审阅: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