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隆重举办
2014年8月18日至19日,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Ethn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s Southwestern Frontier: A Glob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Academic Workshop )在云南大学校本部科学馆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台湾和大陆、美国、德国等国内外环境史学界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在云南大学校本部科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罗群教授主持。云南大学林文勋校长、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刘翠溶院士出席并致辞。林文勋校长在开幕式上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忱的欢迎,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是中国、全球生态链及环境变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鉴现实,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功能,是自然科学的责任及使命。他强调,“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的研究,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刘翠溶院士在致辞中对我所周琼教授所做的会议筹备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会议筹备的顺利开展给予高度的赞扬。刘翠溶院士指出,此次会议议程简短、主题明确,为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相互认识和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对推进西南环境史甚至是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她预祝此次环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1 云南大学林文勋校长为大会开幕式致辞
图2 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劉翠溶院士为大会开幕式致辞
整个会议分为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阶段。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刘翠溶院士做了题为“Urbanization in Modern Yunnan form a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的报告、德国海德堡大学Nanny Kim(金兰中)博士做了题为“清代滇东北旷野、运输和环境变迁”的报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教授“清代登陆海南岛台风对西南地区的影响”的报告、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王利华教授做了题为“探寻吾土吾民的生命轨迹——浅谈中国环境史研究的‘问题’与‘主义’”的报告、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做了题为“开展并推进边疆环境史的研究——以西南边疆环境史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刘翠溶院士指出,云南具有环境多样和民族多样的特点,从环境史的视角来探索云南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是西南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议题;Nanny Kim(金兰中)博士应用历史分析和GIS设立的植被变迁模型分析1700年到1850年东川府矿业生产的森林消耗面积,并认为研究西南地区植被变迁的历史对森林自然率和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满志敏教授认为,台风在清朝于海南岛登陆较为频繁,并在风力减弱后以强降水的形式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进而影响着西南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王利华教授强调,基于“生命中心论”的立场来研究环境史,可以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同时,避免走向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和陷入“文明原罪论”和“历史悲观论”;周琼教授认为,边疆在环境史层面上逐渐成为区域、区际及国际生态的重要分界区或过渡区,边疆生态环境的改变及生态系统的崩溃以及由此导致的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边疆环境史研究在边疆学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究中不能回避,也不能被忽视。
图3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刘翠溶院士主题报告
图4 德国海德堡大学Nanny Kim(金兰中)博士主题报告
图5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教授主题报告
图6 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王利华教授主题报告
图7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主题报告
在专题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环境理论与方法” 、“区域环境”、 “疾病与环境”、“灾害与环境”、“水环境”和“世界环境史”六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报告与讨论,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世界环境问题、区域景观变迁、西南边疆地区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教育、区域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西南边疆的气候环境、疾病与医疗卫生的相互影响、西南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及探讨等。
图8 大会专题报告现场
在大会闭幕式上,厦门大学历史系钞晓鸿教授对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方法及学术史、环境演变及其原因、社会经济与环境互动、环境认知与应对四个方面。对于本次会议的特点,钞晓鸿教授总结如下:第一,社会各学科相互交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同一主旨下的环境问题;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第三,各学科之间交融显著;第四,大会议题广泛且相对集中;第五,学术探讨与学术考察紧密结合。最后,钞晓鸿教授指出,在环境史研究中,资料的查找和解读比较困难,而正确合适的运用资料更为艰难。他认为,当环境史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结合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复杂性。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在环境史研究中,研究者应当敬畏学术,避免夸夸其谈。
图9 厦门大学历史系钞晓鸿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
在大会闭幕式致辞仪式上,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王利华教授对本次会议召开的意义进行了扼要的阐述,对本次会议的主办方、承办方和发起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对环境史这一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新的展望。最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对莅临会议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呼吁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云南,重视西南环境史研究。
图10 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王利华教授为大会闭幕式致辞
图11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为大会闭幕式致辞
(文: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聂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