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讲座纪要 | 梅雪芹:“从着眼问题到思虑自然——环境史研究心路历程”

发文时间:2025-09-07







2025年6月12日14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86期在日新楼B座11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主讲,主题为“从着眼问题到思虑自然——环境史研究心路历程”。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林博讲师主持。

在讲座中,梅老师首先回顾了她近三十年来的环境史研究历程,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4年的研究起步阶段与2004年以来的研究扩展和升华阶段。随后,梅老师从环境史这一概念出发,多角度探讨“环境史”,提出“上下求索”的环境史理念,并详细阐述了“自然入史”后环境史观念的六点变革。最后梅老师从个人感悟出发,总结环境史是跨学科的存在,是新文科的中坚,并提出了绿色公众史学这一概念。







讲座伊始,梅老师便谈及本人与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缘,为这场讲座增添了亲近感与吸引力。随后梅老师解释了本次讲座选择该主题的契机既源于本人近两三年来的自我反省,还源于同学界同行之间的交流需求,并最终将其总结到《与环境史有约:我的历史研习之旅——梅雪芹教授访谈录》一文。

01

环境史研究之旅

梅老师将她的环境史研究之旅划分为1998—2004年的研究起步阶段和2004年以来的研究拓展和升华阶段。在梅老师大学时期,环境史尚未成为独立研究领域,但梅老师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与环境有关的要素,为后续的研究埋下伏笔。

起步阶段

在研究起步阶段,因着眼于具体的环境问题,加之在美访学,梅老师接触了本专业之外的诸多学者与社会问题,如结识谌谟美先生,由此深入了解林业学、地理学;在1998年参加美国环境史会议,结识了美国环境史学者,并领略到异国环境的独特魅力。这一时期的经历加之梅老师在研究英国史中有关约翰洛克财产学中的观点都促使她进一步去思考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1999年,在北大参加世界史会议期间,梅老师首次与国内环境史学者侯文蕙、包茂红交流,并开始接触环境史译著,于2000年发表第一篇环境史文章,这标志着梅老师正式踏入环境史研究领域,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环境史文章,并将其收录到《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一书。梅老师早期探索阶段的文章选题较宽泛,旨在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期间,她指导研究生从事相关研究,并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夏明方教授合作,主编《生态与人》译丛,并参与侯文蕙教授的编校工作,梅老师这一时期的研究也逐渐聚焦于环境问题。

升华阶段

从2004年开始,梅老师的环境史研究进入拓展与升华阶段,从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去思考自然。梅老师从2007年开始开设环境史研究导论课程,培养中国的环境史人才,课程主题包括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探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从天赋人权到天赋物权的观念变迁等一系列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梅老师不断思虑如何更好地研究自然,如2013年在德国研究泰晤士河问题期间,梅老师进一步探索自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挖掘人与自然背后的复杂关联性。

02

"上下求索"的环境史理念

梅老师强调,环境史研究不能仅将环境问题置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框架下,关注其负面影响,还应认识到环境问题也是自然生命兴衰的问题,应当将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环境史并非等同于环境问题治理与环保史,而是对史学的改造,旨在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与观念。环境史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研究者学习生态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切入,将人类社会与自然历史结合起来,并且具备创新精神,体现的不断探索态度,简言之便是“上下求索”。

03

“自然入史”的环境史理念

在环境史研究过程中,梅老师提出“自然入史”这一理念,并提炼出当今环境史观念的六点变革:

(1)历史主题观的变革:“择自然为题”,以“自然”为切入点和聚焦点,深入展开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关系变迁研究;

(2)史学方法论的变革:“拜自然为师”,“自然”包罗万象,因此在环境史研究过程中,传统史学方法论存在局限性,所以除了个人经验与观察之外,还需要借助环境史的跨学科特性,了解其他学科,尤其是要以生态学为基础;

(3)历史动力观的变革:“量自然之力”,即环境史学者对历史变化的重要考量,梅老师强调环境史研究应当高度考量历史的力量,理解自然本身的历史创造性;

(4)历史评价观的变革:“以自然为镜”,环境史学者在评价历史时,应当构建新的历史评价标准,即以自然的变化来检视人类文化创造的得失利弊,如梅老师构建的“生态生产力标准”,便是用生态系统服务力为指标来记录人类社会的得失;

(5)史学功能观的变革:“为自然代言”,发挥历史的作用,为自然代言;

(6)历史作用的创新:“返自然之魅”,环境史学家有关自然和博物学家的研究著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的自然之美,反思“祛自然之魅”的结果和问题。


讲座最后,梅老师分享其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个人感悟:尽管“自然”的定义不断深化,但核心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史是最大的公共领域,因此环境史有可能成为给今天和未来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带来更大希望的一门历史,因为环境史是从根本上去思考历史。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环境史也使得历史学在全新的意义中成为基础学科,成为新文科的中坚。因此近年来,梅老师提出了“绿色公共史学”这一概念,用环境史的知识来服务于我们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让环境史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讲座结束之后,梅老师与在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回答同学们有关如何从环境史视角进行历史研究,环境史研究视角转变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更好运用更加多样的环境史史料等问题。讲座主持人陈林博老师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琼教授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 |

排版 |

初审 |

复审 |

终审 |

杨俊

龙君

陈林博、刘禹佑

刘昌翠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