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举办的“史林绿韵”名家讲堂第二讲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区1103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堂以“近代外文文献中国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以晚清英人探查中国边疆及附近区域文献整理为例”为主题,特邀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韩华老师担纲主讲,中央民族大学周琼教授与北京林业大学李莉教授作为与谈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勒伍阿支担任主持。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众多师生,共计二十余人共襄盛举。
讲座伊始,韩华老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研究功底,分享了她在近代外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领域的宝贵心得,并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翻译与整理外文史料过程中的重重挑战。

讲座主体部分,韩华老师以其亲身经历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参与东京审判庭审记录整理的曲折历程,并深刻揭示了外文资料在还原历史真相、发掘新问题与新视角方面的独特价值。她指出,“以毒养战”“毒品侵华”等战争暴行,与侵华日军的种种战争罪行一样,均系其进行战争的重要手段。这些珍贵的外文资料,无疑为我们全面认知历史事件、多角度审视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佐证,有助于我们得出更为客观与准确的结论。
随后,韩华老师深入探讨了构建“西方语言中国史料学”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她认为,近代以来,以西方文字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各类史料,包括中国人用外文撰写的史料,不应仅仅被视为外国资料,而应被看作是中国史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史料数量庞大,收藏地点分散,但价值极高,形式多样,涵盖了档案、日记、著作、手稿、调查报告、图像等多种类型,广泛分布于西方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地。其内容之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同时期的中文史料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基石。
韩华老师进一步以《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前后的调查活动为例,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生动重现了英国人对中国西南边疆的深入探查过程。她强调,这些考察报告不仅为英国政府在对华通商贸易中提供了关键的情报与决策支持,而且与英国的对华策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着直接的关联。通过整理这些文献的形成时间、地域空间及关注焦点,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条以《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为分界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些文献也因此被自然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为深入探究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讲座接近尾声时,韩华老师针对近代西方语言中国史料整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深刻思考。她倡议,应赋予这些非传统史源应有的学术地位,将其纳入正史研究的范畴;同时,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细致梳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内在逻辑关联。韩华老师还着重指出,文本的搜集、保存、目录编纂、影印出版以及数字化加工等工作同样不容忽视,这些举措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资料获取渠道。最后,她再次强调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是研究西方语言中国史料的基本功,更是推动学术研究不断迈向深入的关键驱动力。
在与谈环节,周琼教授对韩华老师的演讲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分享了十点深刻感悟,包括史料的重要性、外语与翻译的作用、国家安全的多维度考量、历史中的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等。李莉教授则表达了对韩华老师研究的浓厚兴趣,她称赞韩老师的研究视野广阔、逻辑缜密,并特别提到韩老师作为女性学者的细腻情感投入,使其研究更具感染力。
整个讲座过程中,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激发了新的研究灵感。会议结束后,许多观众意犹未尽,纷纷与韩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至此,“史林绿韵”名家讲堂第二讲圆满落幕。通过韩华老师的精彩演讲与周琼、李莉教授的深入与谈,与会者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外文文献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更学到了诸多实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供稿:田佳文
供图:佟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