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团队成果 > 正文

周琼教授主编《云南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的理论研究》公开出版发行

发文时间:2020-07-07

作者简介

周琼,女,1968年生,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二级、首批“东陆学者”、云岭学者,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东亚环境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史、灾荒史、西南地方文献整理校勘记区域历史人物研究。相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结项3项)、省部级项目8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出版《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等著作6部,在《民族研究》《清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思想战线》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目前担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和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


 

建设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先后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地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指引和推动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总结世界生态文明的经验教训,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不断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是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这是新时代推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使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绿色发展”是云南各族人民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是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必然要求。为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云南相继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遗余力实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国土山川大绿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并在“生态优先”核心思想的要求下,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云南“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云南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云南省担负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较重,承担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责任,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思路,实现云南的“三个定位”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云南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运筹生态保护,算好“生态账”。在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我们更加坚定绿色发展信念,走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生态发展道路,要充分认识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同全国一样,既进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又到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当前,云南省始终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一切工作重心,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定位,并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和实践模式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在充分认识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藉此助力美丽云南和生态云南建设。

云南地处边疆,与越南、缅甸、老挝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4060千米。云南全境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自然环境与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生物、旅游、水能和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基础良好,被誉为“植   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和“生物多样性王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2006年,云南省确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我们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持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下,为了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省先后颁布《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生态功能区规划》《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完成《云南建立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战略报告》《策划云南: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对策研究》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立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处,全面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同时还成立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综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专门负责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机构。通过云南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云南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屏障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草、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显著成绩。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2019年6月发布的《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云南省森林面积2311.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3%,森林蓄积量19.7亿立方米。截至201812月,云南省具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8处;已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州(市)级自然保护区56处,县级自然保护区46处。与此同时,云南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并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共收录云南11个类群的25451个物种,生物物种及特有物种均位于全国之首。但从整体上看,云南省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并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兼具紧迫性与艰巨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凝心聚力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以广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引领七彩云南绿色发展,能够实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统一,能够引领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迈上新台阶。

云南亦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贫困区和民族聚居区,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84%,民族成分复杂,在全省16个州市中,居住着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回、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答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各少数民族群众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牵动着党中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心。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布局、长远规划,在全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族人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视为云南发展的生命线。目前,云南正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狠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农村生态问题依然严峻、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云南必能团结全省力量,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争当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的过程。纵观全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发达国家已先行一步,污染得到治理、生态基本修复,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仍未见好转。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深入分析和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研究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规律和原则、路径和模式,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担当作为、积极行动,这对于科学推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开创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共建共享,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云南建设成为祖国美丽的西南花园,要充分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合力,努力提高全省各族人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注重将实践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深度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大力推进生态文化阵地建设。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普及活动,强化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理念,适时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低碳、绿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良好习惯养成,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使崇尚自然、善待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社会风尚和道德规范,形成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社会氛围。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努力把云南建设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始终是云南省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2008年,习近平同志视察云南时提出了“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云南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切希望。20151月再次考察云南之时,又明确了要把云南建设成生态文明排头兵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云南认真贯穿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美丽云南”建设为抓手,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更于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云南”必须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018年更是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以切实有序的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守护绿水青山,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走出了一条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一套独具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的理论体系。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从2015年便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S161005)以及边疆治理与地缘学科(群)“边疆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调查与研究”(编号:C176210102)都是旨在深入探索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及其理论以便从中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推广、可示范的具有引领性的云南模式。经过团队成员四年多以来对云南出台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成效进行梳理,通过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的区域进行调研、访谈、研究,并邀请国内外资深学者们对成功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的理论升华,最终于201911月完成了这部书稿。

学术成果的呈现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理论是对长期实践的指导政策、路径、成败等经验教训的凝结与升华,它的呈现不是短时间内的小结,而是需要长年的追踪调查与思考,因此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在这个长期阶段内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去寻找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合点,以凝练出具有实践性、开创性和创新型的理论。对于这个过程,我们花费了四年之久,然而正待出成果之际,我们的项目于2019年5月被结项,意味着之后即将陆续出版的项目成果也将得不到项目经费尾款的支持。但我们团队之后所要出版的成果是我们团队对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研究无论从是其建设的路径还是在实践上所形成理论的一个凝练和升华,是我们团队四年来精心付出的心血以及国内外专家、同行的支持和鼓励的结晶,是我们对学术责任、学术担当的重要表现之一,更是我们“不忘初心”的使命所在。因此,我们积极寻找办法进行出版,以完成我们最初所坚定不移的目标。在出版经费严重短缺情况下,我们团队出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该书总结了云南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产业、林业绿色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生态扶贫、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追究与离任审计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可行对策,并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反思。该书的出版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性指导,而且在学术界也得到一致好评,因此更加激励着我们去出版我们余后的成果。

此书稿主要是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不同学科及专业的生态文明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调研、思考合力而成。书稿能够出版,仰赖于各位专家凝心聚力、共推共进的努力。由于编辑体例及出版规定的新要求,各位撰稿人的工作量及成果版权,无法一一标注。为区分及记录各位专家的工作,特将各部分作者具体承担的相关工作,赘列于下:

前言由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负责,第一章“云南的生态文化及其变迁”由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崔明昆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颜宁教授负责,第二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美丽中国”由云南大学梁双陆教授负责,第三章“云南自然资源特色及空间规划”由昆明学院冯庆副教授、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负责,第四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云南实践”由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负责,第五章“云南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由云南大学梁双陆教授负责,第六章“云南生态补偿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由昆明学院陈自娟助理研究员负责,第七章“云南生态旅游重构与本土化”由昆明学院王薇副教授负责,第八章“云南土壤污染治理”由云南大学梁双陆教授负责,第九章“云南省跨境河流管理与生态安全”由云南大学梁双陆教授负责,第十章“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治理模式”由云南大学刘嫦娥副教授、段昌群教授负责,第十一章“云南高原湖泊治理模式与推广”由云南大学梁双陆教授负责。

书稿有关内容的研究及撰写,历时四年之久,终于完成,在此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也感谢项目组成员徐艳波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团队成员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书稿付梓之际,还要郑重感谢科学出版社杨静女士、任晓刚先生为我们项目成果的出版付出的多方努力。

本书力邀国内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二位专家,从云南生态文化、高原特色农业与美丽乡村、云南自然资源特色、云南产业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生态旅游、土壤污染治理、跨境河流管理、高原湖泊治理等九个方面探讨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凝练和升华了云南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的理论。本书的出版能够为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提供了一定理论性指导,以希冀能够资鉴并推进云南中国最美丽省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也期望能够丰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本书成稿时间虽历经四年之久,但因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学识尚不足且精力有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中尚有多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因众多要素的限制,书稿亦存在诸多错漏之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敬祈方家指正。

谨此拜谢!



周琼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2020年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