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团队成果 > 正文

《昆明学院学报》“环境史”专栏2019年第1期刊发

发文时间:2019-04-03


环境史研究的史料、路径与案例

周琼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环境史》专栏主持人语

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不同,环境史研究的“史料”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但在具体问题研究及史料运用中,环境史与其他分支学科又存在诸多模糊与边界不清的情况。如何鉴别及运用环境史史料,学界仍在探讨中。一些学者认为环境史研究的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人类社会系统,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历史学史料都可以是环境史史料来源;也有学者认为史料是史学立足生存的重要依据,对新兴的环境史研究而言,更需要通过对史料的规范,需要将属于环境史学科特有的史料进行整理、归纳,以明确自身的学科属性。近年来,部分博士论文开始集中论述中国环境史史料学问题,逐步推进该问题的相关研究。

环境史研究路径也是相关学者长期思考并践行的方法论问题,区别于传统史学乃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环境史强调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及自然界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路径上有其自身特点。环境史学者一直关注对历史环境变迁案例的研究,从微观层面解析生态系统内在结构的转变过程,深入挖掘内在的生态逻辑基础,企图诠释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凸显使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及现实价值。

本期四篇文章在史料、路径与案例上都给人以新的启发。徐波《材料、取径与呈现——关于环境史史料的几个问题》指出环境史研究除了关注传统史学关注的材料外,还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各种材料,通过学科交叉、整合,以推进环境史研究;徐艳波《清代食物储存技术研究——以食谱为中心》关注特殊的食谱文献,从食物存储技术入手,分析清代食谱中的环境信息。江山、胡爱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汉堡港油污污染问题研究》及张姗《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问题与建议——基于2015年民族地区退耕户的调查》,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践行环境史特有的研究路径。前者以德国汉堡港的石油污染问题为案例,思考环境污染中民众、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后者以我国一直在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退耕户”问卷调查分析,探讨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需要改进与调整的地方,作为本文研究的延伸,还可以加大对“人”在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推行过程中具体作用的关注力度。


材料、取径与呈现——关于环境史史料的几个问题

徐 波

昆明学院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14

摘要:环境史并非纯然的社会史,因此,它需要关切“天人之际” 即社会——自然之互动,也关注关于自然的各种材料。与史料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学术路向,路向关涉视野,进而关涉史料。基于此,向其他学科的学习采借,必不可少。占有材料是为了认识对象的原貌、全貌,把握问题的核心、症结,在既有研究和知识体系之外开出学术新天。这需要学识、见识、胆识。其中难得的是胆识——它不仅在于空所依傍,见人所未见,更在于敢为天下先,言人所不能言。

关键词:环境史;材料,取径,呈现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云南社会/边疆及生态环境研究”(2015cx06)



清代食物储存技术研究

——以食谱为中心

徐艳波

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食物储存技术发展史,至清代,传统食物储存技术进一步细致化和系统化,但同时也出现了桎梏性的发展趋势。清代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食谱是食物储存技术的主要载体,不同食谱中含着腊水制、石灰制、腌制、熏、干制、天然动植物防腐剂等食物储存技术。这些技术是古代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融通和创造中形成的,并通过官宦仕人的记录而保存流传下来。


关键词: 清代;食谱;食物储存技术;食谱特点;储存技术特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汉堡港油污污染问题研究

江山、胡爱国

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摘要: 作为“通往世界大门”的汉堡港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港口之一,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汉堡港雷纳尼亚炼油厂(RhenaniaWerke)和埃巴诺沥青厂(EbanoAsphaltWerke)油污的严重排放,污染事件不断升级,从而给汉堡港带来了恶劣的环境影响,也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作为德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汉堡港的油污污染为德国环境史研究提供了经典案例,值得深入研究挖掘。

关键词: 德国环境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堡港;油污污染



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问题与建议

——基于2015年民族地区退耕户的调查

张 姗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长期在民族地区实施的生态工程,具有实施范围较广、持续性较强、群众参与度较高等特点,其环保效益已经得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受访家庭的认可。2015年,民族地区承担了全国1/2 以上的退耕还林工程,大部分受访者继续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较为强烈。未来,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还有待提高与加强。

关键词: 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退耕户;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 “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13@ZH001)。



(特别说明:文章转载自《昆明学院学报》201901期,仅供学习参考)

 《昆明学院学报》“环境史”专栏2019年第1期刊发1.pdf 《昆明学院学报》“环境史”专栏2019年第1期刊发.pdf 《昆明学院学报》“环境史”专栏2019年第1期刊发2.pdf 《昆明学院学报》“环境史”专栏2019年第1期刊发3.pdf 《昆明学院学报》“环境史”专栏2019年第1期刊发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