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环境史最新动态 > 正文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243期)

发文时间:2022-11-24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243期)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

电子邮箱:zhsnh11@163.com    2022年11月20日(星期日)

本期主编:杨俊涛、周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目 录

国内减灾要闻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1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

南方大范围降雨将明显缓解旱情 明起新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

朝阳:市减灾委要求加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作

推进秋粮储备收购 做好设施农业减灾

应急管理部安排部署今冬明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应急管理部:10月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冻灾害为主

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4.6级地震

黑龙江牡丹江市穆棱市发生4.5级地震

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4.3级地震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3.3级地震

四川甘孜泸定发生5.0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国际减灾要闻

热带风暴“妮科尔”已升级为飓风 正向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移动

加沙地带北部发生火灾 至少21人死亡

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5.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斐济群岛地区发生6.9级地震 震源深度600千米

汤加群岛地区发生7.4级地震 震源深度40千米

俄罗斯波多利斯克机电厂发生火灾

美疾控中心:美国已提早进入流感季 多州病例激增

日本三重县东南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

美国加州遭遇冬季风暴 1人死亡

【学术动态】

清代灾害治理研究的新探索——周琼《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评介

近十年清至民国时期新疆自然灾害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疫病与社会关系之探讨

嘉靖初特大灾荒与明代地方备荒仓储体系的重构

历史灾害地震信息数据库建设

资源利用与灾害应对:陕甘宁边区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1世纪至20世纪中期上荆江流域河道与水环境变迁——基于荆江洪水位历史变迁的考察

“釜底之水”:明清时期文安洼的水患与治理

1978年以来我国国家防灾减灾政策变迁分析

历史大震烈度推算新方法研究

2005-2020年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

论《赈豫纪略》的荒政书写

机制转换:清末福建水灾的赈济与善后(1900—1910)

多元共治:明代官民协同治灾模式及其实践效益

宋代城市火灾应对管理研究

清中后期清政府保运体系中的淮水入海入江选择

1949-2009年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分布与影响

略论盐城与大运河的关系——以1931年水灾为例

会议综述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智聚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术座谈会”综述

后疫情时代中外携手共建生态共同体——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综述

会议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

灾害历史的跨学科探索“灾害与历史”第六届高级研修班日程安排

书讯

刘祥学:《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孟一衡(Ian M. Miller):《杉木与帝国: 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

段伟:《历史政治地理对水患的响应:以明清时期的黄淮平原为中心》

张健:《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冯鹏:《西汉经学与灾异思潮》

刘继刚:《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

李建民:《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国内减灾要闻】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1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

来源:《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 发布时间:2022-11-01

http://www.ndrcc.org.cn/fxjc/27311.jhtml

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林草局等部门召开会商会,对1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经综合分析,11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仍将持续或发展;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局地森林火险等级为极度危险;中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有4次冷空气过程将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具体如下:

一是干旱灾害风险。10月份,全国主要江河径流量大部偏少,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常年同期最低。据气象部门预测,11月份江苏、安徽、湖北、重庆、贵州东部、湖南大部、江西北部、浙江大部、上海等地气温偏高1~2℃,沿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域降水偏少2~5成,江南大部干旱仍将持续,出现夏、秋、冬连旱的可能性较大。

二是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受持续温高雨少影响,11月份浙江南部、福建西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贵州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为高度危险,其中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的局部地区森林火险等级为极度危险。

三是地质灾害风险。11月份,受局地降水影响,广西东南部、重庆中部、四川东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等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四是其他灾害风险。据气象部门预测,11月份将有四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可能出现低温雨雪;随着北方地区气温降低,部分河流逐步进入凌汛期;北方低温雨雪及南方持续干旱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 积极应对森林草原防灭火严峻形势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发布时间:2022-11-14

https://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211/t20221114_426705.shtml

针对今年异常严峻复杂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前部署、超前准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应对。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极端高温干旱,致使南方林区火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三个常规”,即火灾高峰期大幅提前、阶段性集中爆发、火行为复杂多变,对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对此,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积极抓好防范应对工作:一是前瞻部署抓指导,及早研判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严峻的高温干旱形势,锁定高火险地区,6月份以来持续强化针对性部署并加强动态指导。二是关口前移抓预防,重心向预防为主转变,协调推动相关部门严格落实行业责任,紧盯高火险省份严抓火源管控;多措并举推动各地落实属地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工作落实。三是争取主动抓预警,根据气象条件和火险变化开展月、周滚动研判,重点时段、敏感时期每日实时会商,连续发布高森林火险橙色、红色预警,并加密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四是超常举措抓应对,着眼复杂局面,制定重点省份专项预案,提前预置国家森林消防队伍、灭火飞机,多次紧急增援国家队、航空器,派出专家组、督导组,调拨防灭火物资,全力支持火灾扑救,扑灭了多场大火、难火。五是问题导向抓督查,联合国家林草局、公安部组成15个督导组在重点省份明查暗访、现地督导、包片蹲点,下发提示函、警示函、督办函,约谈有关部门,及时警示提醒督促;多次下发通知、发出警示,指导各地加强扑救安全。

经综合研判,当前至明年2月,南方特殊火险形势还将持续。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强化底线思维,推动极端天气应急处置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推动工作末端见效;压实各方责任,紧扣压实属地责任、行业责任、经营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紧密衔接防和救、统和分的责任链条,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源头管控,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理念,严密组织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专项行动,切实将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入村入户,落实到科学规范农事用火、严管祭祀用火、持续解决“树线矛盾”等具体事项,加大防火宣传“五进”力度;统筹力量运用,优化力量布控,组织靠前驻防、跨区协防,加强国家队与地方队联合作训,优化直升机统筹使用,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力量效益;强化安全要求,加强专业指挥、现场指挥,规范组织、有序扑救,特别是强化极端天气条件下火灾扑救工作的科学指导,提升基层专业指挥能力,夯实安全扑救基础。

南方大范围降雨将明显缓解旱情 明起新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11-16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1/16/c_1129131971.htm

今天(11月16日)至18日,南方大范围降雨仍将持续,本轮降雨过程雨区与旱区高度重合,将给南方地区增加约750亿吨的水资源,江南、西南部分地区的旱情将明显缓解。气温方面,今天受阴雨影响,南方气温仍低迷,北方在晴朗中回暖。明天开始,一股新冷空气将影响北方大部,局地降温幅度超10℃,公众需及时增添衣物防感冒。

南方大范围降雨持续 本轮过程将提供750亿吨水资源

昨天,南方的大范围降雨已经拉开帷幕,江西、湖南等地终于久旱逢甘霖,其中广西东北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广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等气象干旱区出现中雨或大雨,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局地暴雨。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南方的降雨还将明显加强,新疆北疆北部和伊犁河谷、西藏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西南部和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广西中部和东北部局地有暴雨。

明天,南方大范围降水持续,但强降雨范围将缩减。同时,受一股新冷空气影响,北方部分地区也将出现降水,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新疆南疆盆地、西藏东部和南部、青海南部和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北疆部分地方有中到大雪。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北部、广西东部和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

后天,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黑龙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江淮东部、江南北部和南部、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江西中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

今明天,南方大范围降雨还将持续,预计此次降雨过程将给南方地区增加水资源约750亿吨,江南北部和东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象干旱将明显缓解,中度以上干旱影响范围将较前期减少约40万平方公里,重特旱区域明显缩小。

明起一股新冷空气影响北方 局地降温超10℃

气温方面,受降雨影响,今天,南方大部气温持续低迷,处在较常年同期略偏低的水平,其中江南大部最高气温仅在15℃上下。明天开始,南方降雨虽有减弱但仍持续,各地升温幅度有限。像南昌,今天的最高气温仅15℃,伴随着阴雨,湿冷感明显。

而在北方,今天升温的势头仍比较迅猛,华北大部最高气温可达16、17℃,黄淮甚至接近20℃。但明天开始至21日,将有一股冷空气自新疆开始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温4~8℃,局地超过10℃。像石家庄,今天的最高气温可达16℃,18日将降至11℃,前后气温起伏较大,公众需注意添衣,谨防感冒。

朝阳:市减灾委要求加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作

来源:《中国气象网》,发布时间:2022-11-16

http://zgqxb.com.cn/zx/zh/202211/t20221116_5182678.html

11月5日,辽宁省朝阳市减灾委员会印发通知,要求更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单位和个人信息,为进一步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完善灾害防御动机制、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提供制度依据。

该通知要求,扩大全市气象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应急联系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等,各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单位、易燃易爆场所、中小学、旅游景区及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单位(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应急联系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均纳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范围。

目前,各相关单位已完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记表报备,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已全部落实到位。

推进秋粮储备收购 做好设施农业减灾

来源:《央视网》,发布时间:2022-11-13

https://dbzx.cctv.com/2022/11/13/ARTIwfl5JBWw2CGGBRJ4El5s221113.shtml

据气象部门最新预报,辽宁省多地出现雨雪、寒潮、大风天气,同时伴有道路结冰、降温、大风等,为切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下发紧急通知,通过及时发布预警,积极做好秋粮储备收购等,努力防范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降低因灾损失。

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会商,分析本地区此轮天气过程,研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以及直通式气象服务、农村大喇叭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和农事建议,指导农民群众和有关主体落实防范应对措施。

做好秋粮储备收购。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指导农民科学储粮,积极推广新型装具,搞好技术培训和服务,避免出现霉粮坏粮;积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好节粮减损各项措施,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同时,要创新措施,抓好市场化收购与政策性收购,统筹考虑粮源分布和仓容情况,合理布设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就近售粮。

做好设施农业防灾减灾。通知指出,有关地区要充分汲取去年暴雪灾害教训,组织农户做好突降大暴雪防御措施。强化渔业安全措施落实。沿海地区要严格落实船籍港管理责任,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遇有大风要及时通知、督促船东船长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按有关规定回港避风、安全避险。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应急管理部安排部署今冬明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来源:《央视网》,发布时间:2022-11-08

https://news.cctv.com/2022/11/08/ARTI21sDvkYTzFm2q9yNPyo7221108.shtml

应急管理部网站11月8日消息,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华中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和雨雪天气过程。近日,应急管理部向各省(区、市)应急管理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各消防救援总队、各森林消防总队发出通知,要求高度重视今冬明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及时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部要求,一要进一步夯实防范应对各环节责任,周密部署防范应对措施。二要扎实推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做好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充分考虑极端情况细化具体应对措施。三要密切关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变化趋势,加强与气象、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联合滚动会商研判,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四要加强与涉灾部门的工作联系和机制衔接,进一步梳理掌握本区域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情况,加强抢险救灾物资储备,根据灾害风险提前预置力量物资。五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民生、保交通、保供电等作为主要任务,科学实施救援,落实保供措施,根据灾情发展及时调拨救灾款物,有力有序开展救灾救助工作。六要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值守和备勤,按要求报送险情灾情信息,重大险情灾情第一时间上报。

  应急管理部:10月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冻灾害为主

来源:《央视网》,发布时间:2022-11-04

https://news.cctv.com/2022/11/04/ARTIVYrMCdrRCGbZHvCvXqiS221104.shtml

  央视网消息:据@应急管理部 微博消息,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统计局、气象局、银保监会、粮食和储备局、林草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铁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对2022年10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冻灾害为主,台风、地震、风雹、雪灾、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6.5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4.2万人次;倒塌房屋500余间,损坏房屋7900余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4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90%、51%、95%和80%。

  10月份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有:

  一、全国出现3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陕西、四川等局地遭受洪涝灾害

  10月份,全国出现3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东北中部及陕西大部等地偏多,江南大部、华南大部、西南中部等地偏少。国庆节假日期间,川陕鲁豫鄂等地出现一次区域暴雨过程,部分地区因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陕西、四川等局地受灾相对较重。全国其余地区汛情灾情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险情灾情。总体上,10月份洪涝灾害共造成9省(区、市)75.4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3.4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灾人次、紧急转移安置人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81%、62%和70%。

  二、长江以南旱情持续,湖南、江西等地发生森林火灾

  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前期长江流域发生夏秋连旱。10月份以来,长江北部地区出现明显降水,旱情有所缓解;长江以南地区干旱仍在持续,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等地,部分地区土壤中度以上缺墒。此外,持续高温少雨造成南方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多地发生森林火灾。10月份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57起,主要集中在湖南、广西、江西等地;未发生草原火灾。

  三、月初出现下半年首次寒潮过程,山西、河南等局地遭受低温冷冻灾害

  10月份,我国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南方大部较常年同期略偏高。10月2日–6日,我国出现今年下半年首次寒潮天气过程,自北向南影响大部分地区,中东部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山西、河南等地发生低温冷冻灾害,造成马铃薯、玉米等部分作物遭受冻害减产或绝收,农作物受灾面积17.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其余几次冷空气过程未造成较大灾害损失。

  四、无台风直接登陆我国,华南地区受到一定影响

  10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4个台风生成,没有台风直接登陆我国。其中,第20号台风“纳沙”于10月15日生成,16日进入南海海域,受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广西南部、广东西部沿海等地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造成4.2万人受灾,70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近8000万元。

  五、西部地区发生4次5级以上地震,未造成较大灾害损失

10月份,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5.0–5.9级4次。新疆2次、青海1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西部人口稀少地区,未造成较大灾害损失;10月22日四川泸定发生5.0级地震,为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余震,造成少量房屋受损,未造成人员伤亡。

台风“尼格”逼近我国华南沿海

国家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发布时间:2021-10-30

https://www.mem.gov.cn/xw/bndt/202210/t20221030_425080.shtml

今年第22号台风“尼格”于10月29日晚穿过菲律宾吕宋岛进入南海海域,目前正向我国华南沿海靠近。据气象预测,台风“尼格”与冷空气遭遇,将给南海大部和东南、华南沿海带来大风,同时给沿海地区带来一次移动性降雨过程。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国家防总于10月30日12时针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  

根据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的安排部署,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10月30日组织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和相关省份防指召开防台风专题视频会商调度,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立足最不利情形,统筹抓好海上陆上防台风各项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主持会商。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要求重点落实五项防汛防台风工作。一是强化会商研判和指挥部署。相关沿海地区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要保持防汛应急工作状态,加强滚动会商研判,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格督促落实防汛防台风各项措施。二是强化海上避风管理。抓紧组织受台风影响区域海上作业渔船回港避风,撤离海上作业平台、近海养殖渔排和回港船只人员,坚决做到“船进港、人上岸”,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同时加强管理,避免人员私自返回、船只顶风出海;提醒过往商船采取避风措施,加强重点船舶安全管理。三是强化陆上风险管控。进一步开展山洪灾害易发区、城镇低洼易涝区、旅游景区、在建工地等高风险区域隐患排查,落实人员盯守和应急管控措施,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加强沿海重点行业和重要设施安全检查,严防次生灾害事故,对易坠落和易倒伏物采取加固或拆除措施。四是强化抢险救援准备。各级防指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和综合救援力量优势,在重点区域提前预置救援力量,确保遇到险情第一时间有效处置。五是统筹做好抗旱工作。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精细调度水工程,科学蓄水保水,为今冬明春储备充足水源,确保生活生产供水安全。

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4.6级地震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时间:2022-11-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666516670331588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6日23时7分在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2.39度,东经121.07度,距台湾岛约14公里。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1144米。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264次,最大地震是2022年9月18日在台湾花莲县发生的6.9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88公里),按震级大小前50次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黑龙江牡丹江市穆棱市发生4.5级地震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时间:2022-11-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622637602567184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6日11时28分在黑龙江牡丹江市穆棱市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4.08度,东经130.14度。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604米。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黄芪沟、文革村、南金厂村、团结水库居民点、大砬子、前沟,20公里内的乡镇有共和乡。

震中距宁安市60公里、距东安区69公里、距西安区69公里、距阳明区70公里、距爱民区72公里,距牡丹江市66公里,距哈尔滨市331公里。

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4.3级地震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时间:2022-11-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619547615817387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6日10时46分在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6.46度,东经102.04度。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171米。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76次,最大地震是2022年1月2日在云南丽江市宁蒗县发生的5.5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202公里),按震级大小前50次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联合村、新华村、顺利村、龙山、团结村、蒿枝坝、赶场湾、中烂坝、麦子箐、松坪坝,20公里内的乡镇有红格镇、新民乡。

震中距仁和区30公里、距会理市30公里、距盐边县31公里、距东区35公里、距西区44公里,距攀枝花市35公里,距凉山彝族自治州160公里,距成都市499公里,距昆明市171公里。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3.3级地震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时间:2022-11-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559665110785754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5日18时53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7.67度,东经77.79度。

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82次,最大地震是2022年3月17日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的5.2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175公里),按震级大小前50次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四川甘孜泸定发生5.0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22-10-22

http://news.china.com.cn/2022-10/22/content_78480513.htm

新华社成都10月22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22日13时17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61度,东经102.03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据泸定县宣传部门相关人员介绍,泸定县目前暂未接到受损报告,详情正在进一步了解中。此外,成都、乐山、内江等地也有震感。

【国外减灾要闻】

热带风暴“妮科尔”已升级为飓风 正向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移动

来源:《央视网》,发布时间:2022-11-10

https://photo.cctv.com/2022/11/10/PHOAxQJ5t396HHA9BOjEVvh2221110.shtml?spm=C35449.P80754075394.S41437.517#r0ZwFNesouxT221110_1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9日,美国佛罗里达州,随着热带风暴“妮科尔”的临近,詹森海滩的形势不容乐观,海浪冲击着海滩沿岸的海岸线。

加沙地带北部发生火灾至少21人死亡

来源:《新华社》,发布时间:2022-11-18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8/content_78525601.htm

新华社加沙11月17日电(记者柳伟建)据巴勒斯坦媒体报道,加沙地带北部杰巴利耶难民营17日晚发生一起严重火灾,目前已造成至少21人死亡。

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说,火灾发生在难民营的一处居民建筑中,死者中包括多名儿童,伤者已被送往邻近城镇拜特拉希耶的医院接受治疗。

消息人士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现场火势已得到控制。

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5.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来源:《中新网》,发布时间:2022-11-17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7/content_78523350.htm

中新网11月17日电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7日05时32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北纬31.60度,西经104.05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斐济群岛地区发生6.9级地震 震源深度600千米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11-13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3/content_78515761.htm

中新网11月12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2日15时09分在斐济群岛地区(南纬20.05度,西经178.25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

汤加群岛地区发生7.4级地震 震源深度40千米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11-12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2/content_78514803.htm

中新网11月11日电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1月11日18时48分在汤加群岛地区(南纬19.25度,西经172.05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

俄罗斯波多利斯克机电厂发生火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15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5/content_78518975.htm

当地时间14日下午,俄罗斯莫斯科州南部的波多利斯克机电厂发生火灾,目前已持续燃烧近4个小时,过火面积从一开始的1500平方米蔓延至2.8万平方米。火灾原因可能是电线短路。有150人被疏散出厂区,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

波多利斯克机电厂前身是波多利斯克缝纫机厂,目前该厂主要生产包括军用设备在内的液压系统。

据俄媒指出,2015年、2018年和2019年,在该厂区域内均发生过火灾,2020年也发生了两起火灾。

美疾控中心:美国已提早进入流感季 多州病例激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14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4/content_78518426.htm

当地时间11月13日,据《国会山报》援引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的报告,美国目前已经提早进入2022年流感季,美国有多个州流感病例激增,其中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特区目前流感病例增加情况最为严重。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因流感入院的病例数量已经达到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此外,今年截至目前已有1300人死于流感。(央视记者 许弢)

日本三重县东南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

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22-11-15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5/content_78518647.htm

新华社东京11月14日电(记者姜俏梅 郭丹)据日本气象厅消息,日本三重县东南部海域14日傍晚发生6.1级地震,此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日17时9分(北京时间16时9分)左右,震中位于北纬33.8度、东经137.5度,震源深度350公里。包括东京都在内日本大范围地区出现较强震感。目前尚未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的报道。

受地震影响,东海道新干线部分区间一度停运。东京电力公司表示,经确认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没有异常。日本核电公司说,位于茨城县的东海第二核电站目前停运,经确认没有异常。日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也是全球地震最多的地震带。

美国加州遭遇冬季风暴 1人死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11  

http://news.china.com.cn/2022-11/11/content_78512713.htm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日前遭遇今年冬季第一场强风暴,导致暴雨、暴雪不断,造成1人死亡、4人失踪。这场风暴9日起逐渐减弱。

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在阿拉斯加湾生成的这一风暴于7日移动至加州地区,强度大于往年冬季风暴。

据美联社报道,该风暴8日给加州南部带来强降雨,圣贝纳迪诺县境内一地有10人被水流冲走。按当地消防部门9日说法,其中5人获救,4人失踪,1人死亡。

洛杉矶县一处气象站测得8日降雨量约为9厘米,而2002年创下的同期降雨量纪录约为1厘米。

该风暴还带来强降雪并持续影响加州东部内华达山脉公路交通。由于积雪严重,部分路段9日禁止大卡车通行。

这场风暴中的持续降雨、降雪和阵风自9日起逐渐减弱,冷空气接力登场,美国家气象局警告可能有霜冻。

加州今年1月至4月遭遇数十年来极为严重的干旱,夏季火灾频发。美国家气象局预报员戴维·斯威特说,加州需要更多降雨,这场风暴不足以遏制干旱。

【学术动态】

清代灾害治理研究的新探索

——周琼《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评介

【作者】刘希洋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

【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37卷第4期

【摘要】《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一书以清前期灾赈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的横向剖析为纲,以灾赈机制各环节关涉的重要赈济制度的纵向梳理为目,对清代灾害治理研究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该书揭示了清前期的灾赈机制,厘清了清前期灾赈机制运行涉及的一系列重要赈济制度的形成、演变乃至实施情况,阐释了清前期不同的人(群)在灾赈机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制度之间的博弈,在深化和拓展灾害史研究方面具有诸多启示意义。

【关键词】清前期;灾赈机制;灾害治理;灾害史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近代海洋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20BZS109)

近十年清至民国时期新疆自然灾害研究综述

【作者】阿利亚·艾尼瓦尔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期刊】《西域研究》,2022年第4期

【摘要】与其他省区相比,新疆自然灾害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研究范围和视野多有局限,研究成果也不多。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党和政府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学界对此领域投以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清至民国时期新疆自然灾害研究更是有了较快的发展。首先是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发表研究成果的学者人数逐渐增多。二是研究范围不断拓宽,既涉及自然灾害发生概况和时空规律等基础性研究,也包括荒政措施、报灾程序、勘灾流程、蝗神信仰、慈善事业、 社仓备荒、防疫以及牛痘局的设立等。三是研究视角有了一定的扩展,包括地理学、统计学以及多学科交叉分析等。四是草原自然灾害和牧区救济领域得到了更多关注。更为重要的是清代民国新疆档案的陆续出版以及新疆历史时期自然灾害与环境变迁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问世,使新疆灾害史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前者包括2012年出版的《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及《清代新疆档案选辑》,2016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内含大量新疆各地灾情的资料,以及各地方官反映灾情及赈济的文书,弥补了《清实录》《清史稿》以及民国新疆官方文献在自然灾害和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记录的不足,为新疆自然灾害史研究奠定了比较雄厚的文献基础。综合研究成果方面,殷晴、田卫疆主编的《历史时期新疆的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研究》,为新疆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历史时期新疆的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目前所见唯一探讨新疆灾害史、环境史的代表性著作,由自然灾害史、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疾病与医药、环境史和评价与综述五个部分组成,共收录论文25篇,是新疆灾害史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基金资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农牧区社会转型研究中心项目“新疆自然灾害研究七十年”(项目编号:XJNURWJD2019A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新疆重大自然灾害财政应对研究”(项目编号:21BZS103)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疫病与社会关系之探讨

【作者】李芳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期刊】《社会科学动态》,2022年第10期

【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疫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史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研究区域以南方居多,而疫病流行中的社会背景、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则是研究重点。就研究趋势而言,从医患角度、民众心理角度展开疫病史的研究以及新材料的运用等是学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明清以外的其他时段以及广大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上述研究对未来社会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明清时期;疫病;社会;研究趋势

嘉靖初特大灾荒与明代地方备荒仓储体系的重构

【作者】李秋芳、鞠明库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42卷第10期

【摘要】嘉靖初的持续特大旱灾及其关联的蝗灾、瘟疫等,引发严重饥荒和多地人食人惨剧。灾荒重压之下,国家赈济杯水车薪,地方预备仓独木难支,探索地方备荒仓储新形式、补充备灾救荒新力量成为迫切的时代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明廷一方面再度重振预备仓政,一方面推广传统义仓社仓,地方备荒仓储体系开始由一仓独大发展到多仓并举,灾荒应对从独仓难支演变为多仓同济。同时,社仓大规模拓展并与乡约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地方乡约乡治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嘉靖初特大灾荒犹如一支催化剂,促使了明中后期地方备荒仓储体系的重构,并开创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关键词】嘉靖;灾荒;备荒仓储体系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代弭灾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19BZS0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20&ZD225);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代河南农业地理研究”(2021BLS012);

历史灾害地震信息数据库建设

【作者】王尅丰、郑通彦、高小跃、文鑫涛、李华玥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期刊】《华北地震科学》,2022年第40卷第4期

【摘要】针对震后应急救援领域需要大量基础数据支撑的现状,拟在收集整理1990年以来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应急、救援、决策等对地震灾情信息的需求,开展数据深层次分析、分类、挖掘工作,完成数据库结构设计,基于开源数据库MongoDB架构,建立了针对地震应急信息特征的灾害信息数据库,实现地震灾情信息的快速查询、统计、调用等功能,提高了应急基础数据库的精度和准确度,实现地震灾情信息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技术系统和辅助决策的生成提供数据保障。

【关键词】数据库;地震灾害;信息分类;防震减灾

【基金资助】基于MongoDB的历史灾害地震(1990年以来)信息数据库建设(QNJJ-2110); 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可视化技术研究(2018YFC1504506)

资源利用与灾害应对:陕甘宁边区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作者】程森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37卷第4期

【摘要】陕甘宁边区境内有各种野生动物生存其间,野生动物被视为调剂生活、增加收入的重要资源,边区军民通过“打山”获取野生动物。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野生动物频繁进入农耕区咬死、咬伤人畜,啃食庄稼,边区政府和民众依靠除害运动加以应对。陕甘宁边区时期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持续紧张状态,是当时人与自然竞争、斗争结果的外化表现,是在战争环境下人类面对严重生存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具有特殊的时空尺度特性。打山和除害运动一方面造成一些大型兽类减退,生物多样性降低;另一方面又使得人畜生命和农业生产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也破除了迷信,提高了政府威望。探索不同时期人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以实现其价值的史实,让自然走进历史,并为保障自然完整、和谐、美丽贡献历史殷鉴,应是当代环境历史研究者的职责。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灾害应对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17XZS033)

1世纪至20世纪中期上荆江流域河道与水环境变迁

——基于荆江洪水位历史变迁的考察

【作者】车群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期刊】《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42卷第3期

【摘要】清中叶以降,清宫档三汛(桃花汛、伏汛、秋汛)安澜奏本中所见荆江洪水位开始日益上涨,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决口向洞庭湖分流后,水势稍有缓解,至光绪年间复又急速抬升。不断上涨的洪水位对江北入江河流造成了两方面影响:其一为河道的变迁,其二为水环境的变化。在沮漳河流域,涉及长江百里洲的变迁,沮漳河入江口的变动,长江主泓迁移,下百里洲靠岸及洲尾东摆引发沮漳河下游延长,以及山水、江水相互顶托造成水环境淤积。在玛瑙河流域,则表现为荆江洪水位抬升对河水的顶托现象,导致入江尾闾沼泽化。

【关键词】荆江;沮漳河;玛瑙河;历史洪水;水环境;历史文献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中游及两湖平原历史冲淤变化与血吸虫病流行研究”(41701155)

“釜底之水”:明清时期文安洼的水患与治理

【作者】卜凡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期刊】《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42卷第3期

【摘要】河北文安、大城两县境内的文安洼,地处大清河、子牙河水系下游,地势低洼,“形如釜底”,导致积水难以泄出,历史时期常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明清时期文安县通过修筑堤防、开凿引河、营田种稻等多种措施治理文安洼,但水患仍频。文安洼水患难以治理的原因,既包括文安洼区域本身低洼的地形与大清河、子牙河下游流域淤高等环境因素,也包括文安县与周边州县之间治水利益的矛盾及文安县自身的治理乏术、乏力等社会因素。

【关键词】明清时期;文安洼;洼地积水;水患治理

1978年以来我国国家防灾减灾政策变迁分析

【作者】封超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期刊】《灾害学》,2022年第37卷第3期

【摘要】1978年以来我国国家防灾减灾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如何厘清这一变迁过程,并对变迁的原因进行研究,是把握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基础。在借鉴HALL“政策范式”分析框架基础上,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防灾减灾政策变迁的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等方法,对收集筛选到的137份1978—2021年间我国防灾减灾政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防灾减灾政策总体上经历了四次政策演进;(2)国家逻辑的稳定性与社会逻辑的发展性二者的冲突和协调是导致这四次政策演进的根本原因;(3)政策目标是“稳中有进”、政策工具类型是“趋于多元”。

【关键词】防灾减灾;政策变迁;政策分析;应急管理

【基金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73462);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21KRM170);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1R028);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19JK0833); 西北大学国家社科一般孵化项目(2019XNFH009)

历史大震烈度推算新方法研究

【作者】赵怀群、陈文凯、张灿、康燈杰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期刊】《灾害学》,2022年第37卷第2期

【摘要】历史大地震的烈度对烈度区划编制、建筑设防、城市规划、震灾情景模拟和历史灾害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余震数据推断历史大地震烈度的新方法。以1668年郯城地震为例讨论了不同模型和数据组合的效果,并使用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最短断层距模型和主震、强余震数据组合计算的结果最佳;计算的烈度值接近权威机构发布的烈度值,能较准确反映烈度的分布范围;该方法考虑了场地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以展示区域内烈度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史料和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可以用于校正精度差的历史大地震等震线,为区域地震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震烈度;历史大地震余震;最短断层距模型;等效震源距模型;郯城地震

【基金资助】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20IESLZ05);“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906)

2005-2020年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

【作者】田芳毓、陈旭东、苏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期刊】《灾害学》,2022年第37卷第2期

【摘要】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救灾应急响应体系。为增进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该文分析了2016—2020年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的数量、时空分布特征,与2005—2010年和2011—2015年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变化特点,并与同期的灾情损失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格局成因。结果表明:(1)数量上,2016-2020年我国共启动84次救灾应急响应,主要是Ⅳ级响应,针对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占84.5%。与2005—2015年相比,启动的频次减少。(2)从空间分布上看,救灾应急响应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针对地震地质灾害启动的响应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3)因灾死亡人口、经济损失的灾情格局显示出:灾情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人口较密集、经济欠发达、突发重灾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启动高级别救助应急响应较多的地区。川、滇、黔、鄂、湘五省区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受到更大的关注。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灾情损失;时空分布特征;防灾减灾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与应对”专项(2018YFA0605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572)

论《赈豫纪略》的荒政书写

【作者】鲁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期刊】《史学史研究》,2022年第3期

【摘要】《赈豫纪略》一书记述明了万历二十二年钟化民赈济河南水灾的具体过程,总结了重视灾民的分类和多管齐下赈济的救荒方法,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与积极备荒的一系列救荒思想。该书以书写救荒官员的正面形象为主,对明朝政府临灾初期的赈灾不力则进行了隐没。此举自然是为了缓和明代的社会矛盾、塑造“皇恩浩荡”的国家形象,以达到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但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后人对具体灾情的了解,不利于赈灾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赈豫纪略》;钟化民;救荒方法;救荒思想;历史书写

机制转换:清末福建水灾的赈济与善后(19001910

【作者】陈文希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期刊】《兰台世界》,2022年第11期

【摘要】1900年,福州发生水灾,各级官员根据成例救济,效果不彰。1903年至1905年闽南发生连续性水灾,业已施行新政的闽地各级官府调整应灾机制,鼓动绅商乃至海外华侨参与,试图将救灾事务交由社会力量主理。1908年,漳州遭遇特大水灾,当局迅速调动官绅等各方力量展开赈济,灾后又联合绅、商、学三界人士筹办浚河工程以治本。然而,其时正处新旧救灾机制转换之际,新制尚须检验与修正,未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关键词】福建;救灾机制;水灾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疆危机视域下的海疆知识构建研究(1895—1911)”(项目编号:21BZS120)

多元共治:明代官民协同治灾模式及其实践效益

【作者】展龙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42卷第10期

【摘要】明代是古代中国灾害治理的成熟期,治灾理念日愈革新,治灾机制日渐完善,治灾能力日益提升,治灾主体日趋多元,并形成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化、集体性官民协同治灾模式。灾前备灾时,明廷从政策层面督劝民众种植桑枣,修水利,建设仓储,以实现“长远性”减灾效益。灾中救灾时,明廷从应急层面调配社会资源,劝励民众以捕蝗、代赈等方式参与救灾,以实现“安全性”救灾效益。灾后重建时,明廷从规划层面组织民众复籍复业,重振重建,并通过反思灾中赈救的利弊得失,进一步强化治灾举措,以实现“持续性”灾后重建效益。明代官民协同治灾模式是官方自主、社会自治和民众自救等治灾机制彼此互动的结果,也是官主民辅、官退民进和官民协同等治灾路径综合联动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明代多元主体“共治”灾害的独特历史格局。

【关键词】明代;灾害;官民;治灾模式;灾害治理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20&ZD225)

宋代城市火灾应对管理研究

【作者】祁琛云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42卷第10期

【摘要】宋代城市火灾频发,对城市安全与市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南宋时期,随着人口大规模南迁,临安等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同时受南方地区草木结构建筑的影响,与北宋时相比,城市火灾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造成的损失更大,火灾俨然成为南宋城市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有效防范火灾,宋廷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如加强城市火烛管理、在城区推动“以瓦易茅”房屋改造工程、组建救火力量、创设救火设施等。面对火灾后流民四起、城市失序的状况,官方启动应灾善后管理机制。一面通过发放赈灾物资、减免房租等,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一面减免地基税、竹木税等,帮助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宋廷防范与应对火灾的灾情管理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城市安全,是宋代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宋代;城市火灾;应急管理;火禁;火保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20&ZD225)

清中后期清政府保运体系中的淮水入海入江选择

【作者】王建革、由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11期

【摘要】明末清初,淮水大部分在清口入黄,下游水量较少。清代中期以后,清口区域泥沙逐年沉淀淤积,黄河堤和洪泽湖湖底不断抬高,这使得淮水开始在汛期更多地从山盱五坝下泄高宝诸湖,然后进入归海与入江通道。早期的水灾并不严重时,里运河北部没有淤高,泄水面较广。然而,随着北部的淤高,泄水区主要集中在车逻坝一带。康熙乾隆时期,官方一方面维持高堰,一方面开拓入江方向的洪水排泄。不得已时,官方仍开车逻坝泄水。道光年间,官方每年长期闭御黄坝,淮水几乎处于全入运状态。运河因着黄水入运而不断被淤高,高堰因着湖蓄加强和黄河水入湖而被不断加高,大水时入江与入海水量更加增长,几乎达到泄水量的限制,盐场也常受水灾。泄水难下,官方常常叫里下河地区承受最终的水灾以保运河畅通。这其间归海与归江的技术选择涉及水环境变化,涉及一系列的工程,也涉及清政府的运河策略。

【关键词】车逻坝;人字河;淮扬运河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20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环境对运河及圩田体系的影响”(18ZDA178)成果

1949-2009年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分布与影响

【作者】朱正业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期刊】《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摘要】农业是淮河流域的重要支柱产业。流域农业受洪涝、干旱、风雹、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流域农业灾害发生频次高,范围广,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农业灾害的发生程度也有所不同。淮河流域每年都会发生各种灾害,尤其是水灾和旱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十分严重。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突出,导致农作物受损,产量减少。

【关键词】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变迁研究(1949-2009)”(11AZS00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8ZDA196)

略论盐城与大运河的关系——以1931年水灾为例

【作者】宋金鑫、韦爱群、王琪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盐城分局

【期刊】《档案与建设》,2022年第9期

【摘要】为保大运河漕运,历代多次开启大运河沿线归海坝,向包括盐城在内的里下河地区倾泄洪水,大运河的历史也是里下河地区的苦难史。1931年盐城接连遭受归海坝开启和运堤决口的洪水侵袭,损失惨重,救灾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关键词】大运河;盐城;1931年水灾

【会议综述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智聚慧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术座谈会”综述

【作者】张彦丽1,2孟宏恩3

【作者单位】1.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2.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黄河研究院3.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期刊】《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年第3期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认知,深入推动黄河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2022年6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术座谈会”在山东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梅洪元、丁德文、马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等作主旨报告。来自主承办单位、学术期刊和媒体的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

后疫情时代中外携手共建生态共同体

——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综述

【作者】柯进华1林虹雨2王宁2

【作者单位】1.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期刊】《鄱阳湖学刊》,2022年第3期

【摘要】关于后疫情时代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讨正持续成为全球热点。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是自然对人类提出的严重警告或报复。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系统深入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人类文明发展亟需一场彻底的生态变革,如果人类能够从新冠疫情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革新思想、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人类文明就可能由此化危为机,迎来全球生态文明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于北京时间2022年5月27—29日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Post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a)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America)、美国过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美国柯布研究院(Cobb Institute)、匈牙利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研究中心、(The Budapest Centre fo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匈牙利、不丹、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生态建设者相聚云端,大家围绕后疫情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生态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网络共同体建设”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基金资助】浙江树人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会议资讯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

一、会议主题

林业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会议主办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一)会议时间

2022年11月19日,会期1天。

(二)会议地点

线下与线上同步进行。

第一会议室:西郊宾馆1号楼二层南侧(北京市海淀区万庄路18号 )

第二会议室:腾讯会议:100-508-172(入会密码:195210)

四、大会主要内容

(一)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研究室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二)《杉木与帝国》推介

(三)林业史相关问题研讨

    特邀专家:

    1、文榕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

    2、罗桂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3、包茂红,北京大学教授

    4、周  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5、樊宝敏,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四)会议相关征文选题学术交流

会议议程

11月19日 星期六上午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研究室成立四十年庆典

时间: 8:30-9:3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 100 508 172    密码: 221119)

主持人:李莉(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教授/秘书长)

辞:  邹国辉   北京林业大学  副校长

张昌山   原西南林业大学  党委书记

印嘉佑   北京林业大学   编审

云端合影(9:30)

专家主旨发言及研讨

时间: 9:40- 12: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 100 508 172    密码: 221119)

主持人:张连伟(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发言时间: 20 分钟/人

发言顺序:

1.  传承•开拓•弘扬

文榕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

2.  关于林草古籍整理的一些看法

罗桂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3.  中国环境史(森林史)研究的话语构建刍议

包茂红(北京大学,教授)

4.  生态文明时代林业史研究去向的思考

周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5.  关于林史研究的经历及思考

樊宝敏(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6. 加强林业史与气象史交流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陈正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气象科技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参与研讨嘉宾:

温晋(中国林业出版社,国家数字林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编审)

王枫(中国林学会咨询部,高级工程师)

何晓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11 月 19 日(星期六) 下午

专题论文交流

汇报时间: 10 分钟/人

点评时间: 15 分钟/场

第一分会场

 间: 13:30- 17:00

 点: 腾讯会议(会议号: 100 508 172    密码: 221119)

第一场

主持人:罗启龙(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

点评人:张连伟(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自然林业的分布与变迁——兼谈文献中植被的考证

罗启龙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

2.    柴薪与盐:云南盐井生态问题与生态维护

李陶红(大理大学,副研究员)

3.    清代以来马边河流域的森林变迁

杨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4.    从林业救荒到土壤与文明:论罗德民对现代水土保持思想的贡献

任燕青(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5.    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史的研究贡献

马文硕(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森林经营思想的演进

许梦薇(中国林科院科信所,研究生)

茶歇(15:00-15:10)

第二场

主持人:郎洁(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点评人:樊宝敏(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7.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林业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马健怡(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8.    资源掠夺与利益纷争:日俄战争前夕鸭绿江流域森林资源考察及势力渗透

吴启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9.    从解放区到新中国: 东北林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946—1952)

于博文(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10.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业思想与实践

杜娟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院林业信息研究所,研究生)

11.  生态之镜鉴:20 世纪 50 年代植树造林运动的历史启示

王禹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第二分会场

 间: 13:30- 17:00

 点: 腾讯会议(会议号: 976 207 972    密码: 221119)

第一场

主持人:周景勇(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副教授/副秘书长)

点评人:阎景娟(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12.  人、 自然与社会:以树木崇拜为例论自然崇拜的三种起源

王瑞雄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13.  中国油茶文化研究综述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4.  草原景观的表征分析

娜仁格日勒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5.  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空间叙事研究

张雪儿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6.  中国梅文化研究综述

沈远哲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茶歇(15:00-15:10)

第二场

主持人: 李陶红(大理大学,副研究员)

点评人: 王枫(中国林学会咨询部,高级工程师)

17.  价值挖掘与保护路径:农业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李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18.  人文社科视角下国内杉木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张鸿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19.  林地细碎化程度对林农营林投入行为的影响

孙国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20.  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历史与展望

樊泰然(中国林科院科信所,研究生)

21.  体系完善与实效不彰:民国时期中国林业法规研究

任丛丛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2.  新中国草原政策演进历程

李茜茜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会议总结: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 100 508 172    密码: 221119)

各分会场总结汇报 (各分会场主持人)

学术年会会议总结 (李莉,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教授/秘书长)

会议结束

灾害历史的跨学科探索“灾害与历史”第六届高级研修班日程安排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

2022.08.22-25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

课程时间:2022年8月22日—25日

课程要求:(1)专家授课完毕后,各位学员积极参与讨论;(2)在学员沙龙中,学员代表自选某一主题展示自身研究(PPT),其他学员积极参与讨论;(3)研修班期间,每位学员至少参加一次课程讨论与一次学员沙龙讨论;(4)全部课程结束后,各位学员结合自身研究完成研修班作业,获取结业证书。

一、开幕式

时间:8月22日(周一) 8:30-9:00

主持人:向晋卫教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领导致辞:

高建国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郝平教授(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西大学副校长);

朱浒教授(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二、课程安排(8月22日-25日)

1、8月22日(周一)

(1)主持人:王炜林,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9:00-11:00 《史前大洪水与中华文明起源》,夏正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11:00-11:30 自由讨论;

(2)主持人:周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15:00-17:00 《中国地震群测群防史》,高建国(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17:00-17:30 自由讨论;

2、8月23日(周二)

(1)主持人:张泓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9:00-11:00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思考灾害的应对——以民俗学的视角出发(日常の暮らしのあり方から考える災害への対応)》,政冈伸洋(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11:00-11:30 自由讨论;

(2)主持人:夏明方,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教授

15:00-17:00 《从科技史、环境史和灾难史的视角看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 – Seen Through the Len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and Disaster History)》,赫尔穆特·崔施勒(Helmuth Trischler)(德国德意志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任、教授)

17:00-17:30 自由讨论;

3、8月24日(周三)

(1)主持人:李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9:00-11:00 《不确定性的世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水利与社会》,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1:00-11:30 自由讨论;

(2)主持人:韩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15:00-17:00 《从心理急救到心理援助:灾害心理干预在中国》,祝卓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17:00-17:30 自由讨论;

4、8月25日(周四)

主持人: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9:00-11:00 《洪涝灾害的历史变化特征与风险演变机理》,程晓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11:00-11:30 自由讨论

三、学员沙龙(学员代表报告)

(1)8月22日(周一) 19:00-21:00

主持人:周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学员代表:吴羚靖(中国人民大学)、李昊(四川省社科院)、金城(淮南师范学院)、顾林生(西南科技大学)、王星星(西北大学)、董虹廷(山西大学)

(2)8月23日(周二) 19:00-21:00

主持人:韩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学员代表:曾扬(北京大学)、黄世威(暨南大学)、陈渊(西南大学)、阿拉木斯(中央民族大学)、陈德仙(南京农业大学)、刘少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8月24日(周三) 19:00-21:00

主持人:李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学员代表:周嘉豪(清华大学)、张盛达(广州大学)、张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晓峥(华中师范大学)、许典雅(江西师范大学)、屈成(中国人民大学)

四、专家沙龙:如何认识灾害史研究的学科定位?

时间:8月25日(周四) 15:00-18:00

主持人:夏明方教授

引言人:程晓陶、高建国、郝平、赫尔穆特·崔施勒(Helmuth Trischler)、夏明方、夏正楷、张俊峰、赵晓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祝卓宏(按姓氏拼音)

书讯

刘祥学:《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书籍信息:

作者:刘祥学

页数:326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8730

内容简介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关系,进而梳理出其历史演变的脉络,从中总结规律及教训,为探索小尺度区域的历史地理提供有效的研究范式。此外,《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还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为当今珠江中上游山区的经济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及政策支撑。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书结构 

第一章 珠江中上游地区地理概貌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貌 

一、高原、山系与平原 

二、岩溶地貌 

三、树状水系 

四、气候 

第二节 居民的构成与分布 

一、世居的少数民族 

二、汉族 

第二章 人类活动与珠江中上游地区地理认识的演进 

第一节 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演进 

一、温水、郁水、豚水与牂牁江之辩 

二、都泥江、乌泥江背后的地理认识 

三、清代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清晰 

四、人地关系、环境变迁与红水河名称的确定 

第二节 清代前期红水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与环境效应 

一、清以前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红水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三、清代红水河流域的矿业开发 

四、农矿业开发与红水河流域的环境效应 

第三节 漓江源地理认识的演进 

一、历史时期漓江名称的演变 

二、漓江源地区的地理认识演进 

第四节 明清以来漓江流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一、明清时期漓江上游山地的移民活动 

二、漓江上游山地居民的农业垦殖活动 

三、漓江上游山地人类活动的山地环境效应 

四、漓江沙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珠江中上游的政区、地名及环境 

第一节 由土司统辖区到国家基层政区的演化 

一、明初土司的归附及土司制度的承袭 

二、明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改土归流 

三、清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改土归流 

四、明清时期珠江中上游民族地区政区的调整 

第二节 山地开发过程中的地名变迁 

一、农耕环境与地名 

二、自然植被与地名 

三、动物与地名 

四、与气候相关地名 

五、江口地名—以“合江”“两江口”“三江口”等为例 

六、珠江中上游山地开发对地名形成与流传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小冰期影响下明清时期珠江中上游地区气候的转冷趋势 

一、关于明清小冰期 

二、明清时期珠江中上游地区的气候转冷 

第二节 明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以广西为例 

一、明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对珠江中上游山地社会秩序的冲击 

三、明代的灾害赈济与地区治理 

第三节 清代珠江中上游山地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影响 

一、清代珠江中上游山地的自然灾害

二、清代珠江中上游地区灾害的特征及社会影响 

第四节 民国年间珠江中上游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影响 

一、民国年间珠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然灾害 

二、民国年间珠江中上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 人类活动与“长寿之乡”乡土形象的形成 

第一节 历史时期“早夭之地”的滥觞和流播

一、秦汉时期“早夭之地”的滥觞 

二、“卑湿”与“早夭”关系的案例统计分析

三、魏晋以降“早夭之地”的流传与异化 

四、宋代以后“早夭之地”的逐渐退隐 

第二节 明清时期地方官绅对南方乡土形象的重塑 

一、想象与渲染:内地文人对南方乡土形象的描述 

二、《耆寿》与百岁坊: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重塑南方乡土形象的话语 

三、寿星: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 

四、“瘴乡”与“乐土”:南方乡土形象的嬗变 

五、人类活动与南方乡土形象的变迁

第六章 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环境 

第一节 耕作方式、生产观念与环境变迁 

一、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地区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

二、刀耕火种与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环境变迁

三、生产观念与环境

第二节 瑶族的“男女平等”观念与山地人地关系

一、瑶族的男女平等观念

二、瑶族男女平等观念形成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饮食与环境

一、“五色饭”习俗与环境 

二、侗族酸食习俗与环境 

第四节 服饰与环境

一、蓝靛的种植与利用

二、服饰用料的变迁

第七章 市场律动与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环境效应

第一节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居民商业观念的变迁

二、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民族地区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商业发展背景下的矿产开采、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种植

一、商业发展背景下的矿产开采

二、经济作物的种植 

三、经济林木的种植 

第三节 市场作用下珠江中上游山地的环境变动

一、山区原始植被不断减少

二、原生林逐渐向人工经济林演替

三、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影响水土

第八章 珠江中上游山地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的规律

第一节 “了解之同情”及“他者”理论与人类活动的山地特征

一、“了解之同情”

二、“他者”理论

三、人类活动的山地特征

四、行为选择

第二节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环境效应的规律

一、环境效应的人口因素与市场因素

二、珠江中上游地区环境效应的规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刘祥学,1992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广西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民族关系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走向和谐:广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等。

孟一衡(Ian M. Miller《杉木与帝国: 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

书籍信息:

作者:孟一衡(Ian M. Miller)

译者: 张连伟 / 李莉 / 李飞 / 郎洁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9

页数: 286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与环境

ISBN: 9787545219326

内容简介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足以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大造林......................保罗·S·萨特

致谢

命名规范

导论

森林、官僚体制和经济

樟与杉之乡

中国的木材时代

第一章 富足的终结

管理的富足

宋朝木材危机

官有林管理

私有林经营

未走的路

第二章 边界、税收与产权

边界调查

税务核算

森林登记的普及

林业与行政管理

第三章 猎户与寄居家族

边缘户口

乡村及其不满

白银经济

移植和移民

村民和寄居者

第四章 契约、股份和讼师

税收和产权

股权

土地和劳动关系的转变

木材法律

种植和森林生态群落

第五章 木与水(一):关税木材

早期发展

调节种植经济

统一帝国,合并市场

从专制到通货膨胀

千年的市场监管

第六章 木与水(二):造船木材

宋金战争和宋朝水军的转型

蒙古人出海

神仙与宝船

16世纪的造船厂

森林与中国海权

第七章 北京的宫殿与帝国的终结

木材、贡品和强迫劳动

重返峡谷

木材巅峰

结论

失去的现代性

移民危机

走出森林之路

附录A:税收数据中的森林

附录B:关于史料的说明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孟一衡,本名伊恩•M.米勒(Ian M. Miller),出生于美国费城,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言博士,圣约翰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环境史、中国史。曾任耶鲁大学农业研究项目研究员、柏林马普科技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段伟《历史政治地理对水患的响应:以明清时期的黄淮平原为中心》

书籍信息:

作者:段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58 元

页数:261页

字数:176千字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众多,影响深远。灾害过后,为加强社会控制和抵御灾害,政府有时会采取调整政区的措施。历史政治地理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有四种方式:一是政区之间重新划界,二是治所迁移,三是政区的新建或裁撤,四是地名更改。从灾种来看,水灾、地震及沙漠化对政区变化的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这三种灾害破坏力强,会对地表造成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政区的调整。旱灾、蝗灾破坏力有时候不亚于水灾、地震,但基本上是对经济上的破坏,不会造成地表结构变化,故对政区变化影响较小。本书在宏观阐述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政区调整的影响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历史政治地理对明清时期黄淮平原水患的响应。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自然灾害对政区调整的影响概论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政区重划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行政治所的迁移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政区的新建或裁撤

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地名更改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水患对苏北政区治所迁移的影响

第一节 明清时期苏北的水患概况

第二节 水患影响下的政区治所迁移

第三节 未完成迁治的县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黄河水患对明清时期鲁西地区州县治所迁移的影响

第一节 明清时期鲁西的政区沿革

第二节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的黄河水患概况

第三节 黄河水患影响下的州县治所迁移

第四节 鲁西地区州县迁治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挣脱不了的附郭命运——明清时期凤阳府临淮县的设置与裁并

第一节 明初临淮县的设置与附郭

第二节 凤阳县的设置与附郭的变化

第三节 清代临淮县的裁撤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水患对集镇迁移的影响——以清代清河县王家营为例

第一节 水患影响下的苏北黄淮地区集镇变迁概况

第二节 清河县王家营的迁移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清代政府对沉田赋税的管理——以江苏、安徽、山东地区为中心

第一节 清代苏皖鲁地区的水患与沉田

第二节 清代沉田的蠲免冬勘政策

第三节 清代沉田的永行豁免政策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明清时期水患影响下的县域变化

第一节 江坍江涨引起的县域变化

第二节 河湖决溢影响下的县域变化

第三节 海岸线变迁引发的县域变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作者简介:

段伟(1977—),安徽宁国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灾荒史、三线建设研究。著有《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秦汉卷》等。

张健:《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书籍信息:

作者: 张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2-9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158311

内容简介

本成果通过系统搜集、梳理清代黄河中游现存档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雨情、水情、灾情等史料,建立了黄河历史气候-水文变化史料数据库。基于此重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等级(1644-2009年)、面降雨量变化序列(1765-2010年);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1689-1692年重大干旱、1819年极端降水、1929年气温变化等气候-水文事件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区域社会响应等历史面貌;进而尝试诊断自然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因子的作用力度,厘清单次灾害事件影响与区域社会响应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兼论清代黄河防汛报汛的制度运作方式,及黄河河防管理、河工治理等内容。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历史地理、黄河水利史等交叉领域中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深度。研究结论揭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降雨变化,极端干湿和冷暖事件的发生特征和规律,既是对全球视野下区域气候重建研究的积极响应,又为当前灾害风险管理和人类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借鉴,亦为预测未来数十年乃至百年尺度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历史相似型。

目录

  张晓虹 I

绪 论   … 1

第一节 历史气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5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标、思路和方法  … 15

第四节 时空界定与研究区概况    18

第五节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区史料及其蕴含的气候信息    22

第一章 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1644— 2009年)   3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30

第二节 代表站点的选取     31

第三节 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   … 33

第四节 旱涝特征分析    … 40

第五节 本章小结      49

第二章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 5— 10月面降雨量序列重建与特征解析

(1765— 2009年)    … 5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51

第二节 万锦滩水志设立与水位数据解读      52

第三节 面降雨量重建的思路与方法  … 57

第四节 面降雨量重建结果与特征解析   6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72

第三章 康熙年间陕、晋、豫三省大旱事件剖析(1689— 1692年)  … 74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75

第二节 大旱灾情与时空分异特征  …… 77

第三节 大旱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      117

第四节 1689— 1692年大旱灾的社会应对      13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57

第四章 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中游极端降水事件诊断    158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158

第二节 雨情与灾情    …… 160

第三节 降水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166

第四节 气候背景推断    … 17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79

第五章 清代黄河中下游决溢与气候波动关系讨论(1751— 1911年) …… 18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181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决溢事件及气候背景      182

第三节 气候波动与黄河历次决溢程度变化关系     191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197

第六章 清代黄河防汛与报汛制度的运作 … 199

第一节 古代水志设立及其应用的三段时期    …… 199

第二节 清代黄河水志设置及其水位记录的学术意义   … 201

第三节 清代黄河河务与报汛制度运作   20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15

第七章 民国时期黄河中游气温变化及寒冷事件   …… 217

第一节 引言     …… 217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219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220

第四节 气温变化特征    … 223

第五节 “民国十八年年馑”与寒冷事件史实、影响及天气背景  … 235

第六节 本章小结      248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250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250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 254

附录一 1644— 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等级数据    …… 260

附录二 1644— 1911年黄河中游旱涝分异图集    …… 274

参考文献  …… 309

后 记    339

作者简介:

健,1980年生,陕西大荔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2年6月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2016年特评副教授,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历史气候变迁、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史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与面上项目各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先后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国务院扶贫开发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等奖励。

冯鹏:《西汉经学与灾异思潮》

书籍信息:

作者:冯鹏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8083

出版时间:2022-08-01

定价:¥98.00

内容简介:

全书以灾异思想为切入点,以西汉经学灾异思想与思潮为中心,结合先秦至西汉间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氛围,在细致考察与解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对西汉经学灾异思想的观念来源与理论先导、创立过程与时代特色、理论形态与建构方法,以及灾异思潮与现实政治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经学灾异思想何以会在西汉建立、经学灾异思潮缘何会在西汉爆发、经学灾异论造成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以及如何评价灾异论氛围中的西汉儒学与儒生群体等问题,本书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见解。

作者简介:

冯鹏,1987年生,河南正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哲学,《周易》经学与哲学,宋代儒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丁四新/1

绪论/1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说/17

第一节 “灾”“异”与“灾异/17

第二节 “祥”“瑞”与“祥瑞”/23

第二章  先汉时期的灾异观念与灾异理论/33

第一节 汉儒灾异思想的观念构成及其来源/33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灾异理论及其发展历程/43

第三章  西汉经学灾异思想的创始、形态与特色/72

第一节 陆贾的灾异观及其启示/72

第二节 董仲舒的发凡起例/77

第三节 西汉经学灾异思想的形态与特色/86

第四章  西汉《春秋》学的灾异思想/94

第一节 《春秋》灾异与《公羊传》的灾异思维/95

第二节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灾异说/108

第三节 刘向早期的《春秋》学灾异思想/120

第五章  西汉《周易》经学的阴阳灾异化转向/129

第一节 阴阳灾异论在西汉《周易》经学中的兴起/130

第二节 卦气说与《汉书·五行志》“京房《易传》”的灾异思想/138

第三节 《易》阴阳灾异论与西汉的经学和政治/155

第六章  灾异思潮下的西汉《齐诗》翼氏学数术化转型/163

第一节 关于《齐诗》翼氏学的学术史争议 /164

第二节 西汉诗学与灾异论之关涉及其原因/167

第三节 翼奉的“四始”“五际”说/169

第四节 翼奉的“六情十二律”说:神秘主义的“知下之术”/179

第五节 《齐诗》学数术化转型的原因/187

第七章  从《洪范五行传》到《汉书·五行志》--西汉经学灾异说的体系化建构/190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五行灾异说/191

第二节 五行灾异说在西汉的继承与发展--以《春秋繁露》为中心/ 196

第三节 《洪范五行传》的创制、发展及其学说体系/201

第四节 西汉《洪范》五行灾异之学余论/224

第八章  经学灾异思潮与西汉政治的互动/243

第一节 警戒君主遭遇以意采择/243

第二节 从警安君民、抑制权臣到专攻上身/252

第三节 天命转移催生造作符命/261

结语  西汉经学灾异思想与思潮的回顾与反思/269

参考文献/311

后记/325

刘继刚:《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

书籍信息:

作者:刘继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ISBN:9787030722331

内容简介

水灾、旱灾、蝗虫、瘟疫、大风、雷电、冰雹、火灾……殷商时期存在较多的灾害,与后世相较,主要灾害种类在商代基本已经出现,给商代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是一部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时期灾害与社会应对的专著。本书沿用了传统灾害研究的范式,以梳理灾害史料、分析灾害特征、挖掘防灾救灾措施、考察灭害与生态环境关系为主要框架,理清了殷商时期灾害的基本脉络。

目录:
序言 i

凡例 iii

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v

绪论 1

第一节 甲骨文与殷商灾害研究概述 2

第二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6

一、基本思路 7

二、研究方法 7

三、对殷商时期灾害的界定 9

四、关于本研究所选用卜辞资料的说明 10

第一章 殷商时期灾害的基本概况 15

第一节 水灾 15

一、历史文献所见殷商时期的水灾 15

二、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水患 19

三、考古发现与殷商时期的水患 30

第二节 旱灾 31

一、历史文献所见商代的旱灾 31

二、殷墟甲骨文所见的旱情 33

三、考古发现所见商代旱灾 44

第三节 虫灾 45

一、历史文献所载商代的虫灾 46

二、甲骨文所见的“图片”字与商代的虫灾 47

三、考古发现所见商代的蝗灾 51

第四节 传染性疾病 53

一、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见的传染性疾病 53

二、甲骨文所见的疫病 55

第五节 风灾 58

一、历史文献所见风灾 58

二、甲骨文所见大风之祸 59

第六节 冰雹 62

一、历史文献所见冰雹灾害 63

二、殷墟甲骨文所见的冰雹灾害 64

第七节 火灾 65

第八节 地震 67

一、历史文献所见的地震 67

二、殷墟甲骨文中的“震”字与震灾 68

第九节 其他灾害性天气 70

一、雷 70

二、霾 71

第二章 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灾害的基本特征 73

第一节 灾害种类较多 73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严重 75

第三节 气候变化诱发灾害频发 77

第四节 灾害对商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79

第五节 殷商王朝积极应对灾害 82

一、祭祀弭禳是基于殷人对灾害的认识 83

二、祭祀弭禳有助于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 84

三、祭祀弭禳对灾害防御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85

四、 巫医禳灾活动中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85

第三章 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防灾活动 88

第一节 祭祀神灵 88

第二节 占卜气象和天文 93

一、占卜气象 93

二、占卜天文 94

第三节 巡视生产 97

第四节 防御饥荒 101

一、重视农业生产 101

二、种植多种谷物 112

三、加强田间管理 121

第四章 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救灾活动 127

第一节 殷商时期的救灾机构 127

一、西周救灾体系的考察 128

二、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商时期的救灾情况 132

第二节 殷商时期的救灾活动 142

一、祭祀禳灾 143

二、治理水旱灾害 148

三、治理虫害 150

四、治疗疾病 152

第五章 殷商时期的灾害与生态环境 158

第一节 殷墟的地理位置 158

第二节 殷墟的自然资源 161

第三节 殷墟的生物资源 163

一、殷墟的动物资源 163

二、殷墟的植物资源 168

第四节 殷墟的水资源 170

一、殷墟的河流 170

二、殷墟的水井 173

第五节 殷墟的气候 179

第六节 殷墟的灾害与生态环境 184

参考文献 188

一、古典文献 188

二、学术著作 189

三、学术论文 194

后记 205

李建民:《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书籍信息:

作者:李建民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2/11/02

语言:繁体中文

定价:600

内容简介:

透过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观,揭开古代中国医学的神祕面纱!

  王莽在长安大兴土木,竟然是为了让女儿生育顺利?

  新生儿的胎胞如果没有埋在特定方位,会导致不幸?

  今日常见的艾灸,跟远古的「天火」信仰又有什么关联?

  中国古代的医学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神祕。如今看来迷信荒诞的医方数术,却反映出前人深信不疑的身体理论与万物运行的宇宙观。而古代中国医学与文化彼此密不可分、交互影响的独特性也由此展现。

  「生命史学」即是一段建构医学体系以及文化内涵的过程。本书从中国医疗史上的几个议题出发,透过社会风俗、医疗技术、临床病征的探讨,叩问「什么是生命?」的核心命题。并期待藉由探索个体生命观与整体文化不朽活力,将历史学普及于大众的内在与生活。

作者简介:

李建民,1962年生于台湾省屏东县,1980年代就读国立台湾大学前后十五年,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8)、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2002~2003),并执教于清华大学与台北大学。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目录:

修订二版说明

代序 余英时先生

自序:古典医学的临在

图片目次

第一章    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第二章    艾灸的诞生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与任脉学说的再认识

第四章    王莽与王孙庆――记公元一世纪的人体刳剥实验

第五章    汉代「移病」研究

第六章    中国古代「禁方」考论

第七章    马王堆汉墓帛书「禹藏埋胞图」笺证

第八章    明堂与阴阳――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阴泰阳」为例

第九章    《本草纲目˙火部》考释

后记――念兹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