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庆教授
韩昭庆,女,贵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任中国测绘学会边海地图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研究领域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史及中国地图史。
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1998年就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95年获硕士学位,98年6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0-2001年、2010-201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共访学两年。此外,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短期访学。2005-2006年在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挂任院长助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曙光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及复旦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课题各1项。出版专著《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和《荒漠、水系、三角洲_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译著《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地理学报》、《复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主持项目:
1.2008-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石漠化形成的过程及驱动因素研究(1413-1949年)》(项目批准号:40771199)。
2.200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第一课题(G20000048701)“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研究”子课题《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周边地区人文要素的关系研究》。
3.2003年6月-2005年5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金苗项目”(03JM031)《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的变迁及其原因》。
参加项
1.2000年-2002年,参加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资助研究的“近五百年以来中国自然环境与社会”课题(01JAIJD770008)中地貌变迁与社会子课题。
2.2005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90302002)。
论著:
1.《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3.《关于黄河长期夺淮始端的再认识》,《黄河史志资料》,1997年第3期。
4.《洪泽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背景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
5.《南四湖演变过程及其背景分析》,《地理科学》,2000年第2期。
6.《京都议定书背景及相关问题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2期。
7.《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
8.《明清时期(1440-18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冷暖气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
9.《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120-127页。
10.《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攀登》2006年第5期, 另载刘海平主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11.《清末西垦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地理科学》,2006年第6期728-734页。
12.《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淮北社会的影响探微》,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441-46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13.《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
14.《青海的早期现代化及其地理因素》,《历史地理》2007年12月。
15.《<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简评》,《地理学报》,2007年第8期。
16.《清末鄂尔多斯高原垦殖范围的复原及其与毛乌素沙地变迁的关系》,载侯甬坚主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