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简介 > 西南知音 > 正文

侯甬坚教授

发文时间:2019-04-10

侯甬坚教授



侯甬坚,1958 年生,陕西省扶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主编,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委员、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学会委员。

在尝试对若干点(武关、潼关、长安),线(丹江、黄河通道)和面(南阳盆地、关中平原、陕西省)进行历史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侯甬坚教授逐步进入到对区域结构与其空间发展过程展开透视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撰写出《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一书(1995年),从一个方面完善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体系。而对“历史地理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 的看法(侯仁之院士提出),则提供了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可靠的论证依据,并阐述了我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转换过程。

近年,侯甬坚教授进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领域之中,着手最近2200年我国北方沙漠-黄土边界带陆地环境演化的课题,在传统的历史考证中参用第四纪地质实验分析结果相对比,在突出自然演变过程和规律的探讨中注入人文主义思想色彩的认识,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由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的4个重要气候事件,以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为例证,在区域尺度上取得的自然-人文环境变化的横截面,属于该项工作的最新进展。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项,目前正从事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历史环境演变的研究工作,欲以挖掘和释放历史文献记录在阐发科学问题上所特有的作用和潜在意义。

主要论著

1.学术论文

《“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从区域进入流域:综合探讨实际问题的路径——历史流域学断想》,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历史地理实干家谭其骧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50页。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第13-19页。

《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第37-40页。

《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科之异同辨析》,《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26-131页。

《历史地理学界“话阈”与“话语”的融通》,《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第123-127页。

《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杨伟兵主编:《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6月,第17-36页。

《近年统万城遗址的发掘调查研究及其保护》,《都市和环境的历史学:5年间的成果》(东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第46-61页。

《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史学月刊》2009年第3期,第5-2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转载,第79-82页)。

《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西域研究》2009年第1期。

《历史上面向新疆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移入过程——以引起环境效应的层面为中心》,刘翠溶主编:《自然与人为互动: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第231-256页。

《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以渭河流域人民生计为例的尝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第79-81页)。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述评》,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主办《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3辑,2007年4月,第31-74页。

《人类家园营造的历史:初探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第126-151页。

《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7期,“论点摘编”)。

《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唐都学刊》2007年第23卷第2期。

《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与明清时期土地利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2卷第4期。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2卷第1期。

《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转载,第55-56页。

《统万城遺蹟——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の實例研究》(村松弘一譯),《東洋文化研究》第7號,2005年3月。

《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第62-64页。

《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4期,第5-16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早期发展——来自日本的影响因素》,《国际汉学集刊》(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6页。

《统万城遗址:环境变迁实例研究》,刊《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11-222页。

《历史视角:透视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第11-13页。

《我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调查》,刊朱士光、吴宏岐主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现阶段研究、保护统万城遗址的意义》,《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增刊。

《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2卷第4期。

《雍正末年陕境黄土高原民、屯土地数字试解》,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年。

《西汉政府在西北边疆开发中的投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第2期。

《“人造沙漠”到“沙漠化”概念的实践过程》,阙维民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匈奴族迁移:气候胁迫论点的历史文献查证研究》,黄留珠主编《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

《足立喜六先生与长安》,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编《中日关系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十六国北朝“岭北”地名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6卷第1期。

《长城分布地带的生态指示意义——立足于沙漠/黄土边界带的观察》,朱士光、侯甬坚主编《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会议文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增刊。

《定都关中:国都的区域空间权衡》,《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评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附论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转换》,《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21卷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论点摘编”,第144页)。

《东晋徐广注阴山之文及其连带问题》,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第4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小川琢治的<战争地理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5卷第3期。

《日本<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初期的学科概念》,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数据库有待创建》,《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9年第1期。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理论背景》,孙近己主编《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缩短公众环境意识与环保法规之间的距离——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朱士光、Dhirendra K.Vsjpeyi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西汉鲁国州属问题判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6卷第3期。

《西汉梁国己氏县名校正》,台湾《大陆杂志》1997年第49卷第2期。

《〈史记•货殖列传〉南阳部分诠释》,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集》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史记〉所见西汉以前的区域类型和区域年龄》,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文集》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古代对自然区域类型的初步勾画》,宋正海主编《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年。

《区域历史地理申论——构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环节》,《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23卷第1期。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原则》,《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3年第5期。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区域发展序列》,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编《区域科学的发展》,海洋出版社,1993年。

《空间地理规律对区域(中国)空间发展过程的影响》,《人文地理》1992年第7卷第3期。

《古代中国的区域思想与区划实践》,《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21卷第3期。

《地域文化的空间透视》,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编《文化研究方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4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丹江河道航程缩短原因浅析》,《山地研究》1988年第6卷第3期。

《南阳盆地水利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明清时期商洛山区的开发》,《开发研究》1988年第2期。

《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方法与途经》,《经济地理》1987年第4期。

《历史地理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接点》,《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

《论唐以前武关的地理位置》,《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丹江通道述论》,《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自然地理差异性的两种表现形式》,《武汉大学研究生学刊》1985年第1期。

《鸦片战争前英国对华“沉默政策”分析》,《社会科学论文集》(第4辑,学生论文专辑),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

2.合作论文

《采造务、堡寨、弓箭手:北宋对西北吐蕃居地的开发与开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与聂传平合作)。

《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与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6期(与葛全胜、 郝志新、 刘浩龙、 满志敏、 方修琦等合作)。

《古代文物中的化石动物形象及其环境意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与李冀、李永项合作 )。

《水草与民族:环境史视野下的西夏畜牧业》,《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与董立顺合作)。

《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环境初探》,《西北人口》2012年第2期(与邹志伟合作)。

《徐霞客旅行考察生活小考》,《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年第1期(与夏明亮合作)。

《东胜卫的设置及其生产方式研究》,《兰州学刊》2011年第8期(与张小永合作)。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第30卷第12期,2011年,第1525-1530页(与吴松弟合作)。

《东胜卫相关问题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37-41页(与张小永合作)。

《先秦时期中国北方野象种类探讨》,《地球环境学报》2010年第1卷第2期(与李冀合作)。

《18~20世纪党河下游河道变迁研究》,《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与邢卫合作)。

《清至民国洛川塬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地理研究》2010年第29卷第1期(与王晗合作)。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田均良等编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环境效应研究》第1章第3部分(主笔之一),“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丛书”之一,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年,第22-39页。

《汶川大地震陇东黄土高原崩塌滑坡的调查分析》,《生态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2期,第5917-5926页(与姚文波、刘文兆合作)。

《1631~1911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米脂县东沟河流域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0期(与王晗合作)。

《从猎取到饲养:人类对付猛兽方式之演变》,《野生动物》2008年第5期(与张洁合作)。

《长安城——人类史和自然史研究之胜地》,《唐都学刊》第24卷第2期,2008年(与孟凡治合作)。

《鸦片在清代山西的种植、分布及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中国农史》2007年第26卷第3期(与吴朋飞合作)。

《中国黄土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与张祖群、赵明合作)。

Jie Fei & Jie Zhou & Yongjian Hou,Circa A.D.626 volcanic eruption, climatic cooling,and the collapse of the Eastern Turkic Empire.Climatic Change (2007) 81469–475.

《中国近代高等地理教育的萌发期初探(1862-1904)》,《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第3期,第26-29页(与张佳静合作)。

《1957年版<陕甘宁盆地植物志>评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5-20页(与郑然合作)。

HOU YONG-JIAN—CAO ZHI-HONGTONGWANCHENG FÖVÁROSRÓL SZÓLÓ KUTATÁSI ÉS VIZSGÁLATI EREDMÉNY.A HUNOK ÖRÖKSÉGE. HUN-idea Szellemi Hagyomáörzö Müheiy. Budapest, 2009.101-114.

《陕北统万城地区历史自然景观及毛乌素沙漠迁移速率》,《古地理学报》第6卷第3期,2004年,第363-369页(与孙同兴、王宇飞、杜乃秋、李承森合作)。

《基于GIS技术建立明清时期山西省人口耕地资料数据库》,《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2004年3月,第73-75页(与祁建朋合作)。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的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2期,第24-32页(与任泉香合作)。

《~934 AD冰岛Eldgjá火山喷发气候效应的中国历史文献记录》,《世界地质》2003年3期(与费杰、周杰、安芷生合作)

《政策因素对清代黄土高原山地覆被变迁的影响——以黄龙山地覆被变迁为例》,刊《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与杨红娟合作)。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1卷第4期,第93-97页(与赵景波、周旗合作)。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林下土壤干化原因与防治》,《中国沙漠》2003年第23卷第6期,第612-615页(与赵景波、黄春长合作)。

《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干旱区地理》2003年第26卷第1期,第17-22页(与赵景波、杜娟、陈云合作)。

《基于水文证据的七至八世纪黄河流域气候推断》,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师大地理研究报告》2002年第36期(与费杰、张青瑶合作)。

W.J.ZHou, J.Dodson, M.J.Head, B.S.Li, Y.J.Hou, X.F.Lu, D.J.Donahue and A.J.T.Jull.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within the Chinese the desert-loess transition zone over the last 20000 years. HOLOCENE. 2002, 12(1), 117-122.

《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6卷第4期(与费杰等合作)。

《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国沙漠》2001年第21卷第2期(与周杰、王燕新合作)。

《气候变化对夏商西周交替之际社会环境的影响》,黄留珠主编《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4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与祝一志合作)。

《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第20卷第4期(与祝一志合作)。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5期(与邓陈灵合作)。

3.一般文章

《神山·奇山·英雄山——西岳华山历史文化蕴义的全程叩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明朝边军对河套蒙古部落的捣巢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用历史眼光看水与粮食安全》,《中国水利报》2012年3月006版。

《为梯田奔走——梯田演变的文本分析和野外调查》,《中国人文田野》第4辑,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

《“西安城市史”系列著作的构思和追求》,《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创新历史文献记录价值的认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4日第17版“学林”专版。

《环境史研究异于环境变迁领域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第11版“跨学科研究”专版。

《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5日第7版“历史学”专版。

《批改作业:石泉先生指导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实例》,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5-636页。

《先生的治学精神从何处来——怀念石泉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27页(二次发表)。

《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社会科学报》2008年1月10日第4版。

《天府的人文因素》,《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1期(“新天府”专辑)。

《培养对象•选题•整合手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12期。

《史念海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刊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001,三秦出版社,2006年。

《寻找东方人类家园的营造经验》,《神州学人》2006年第1期。

《前言》,《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ⅰ-ⅳ页。

《先生的治学精神从何处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3期,第7-9页。

《退耕还林:一项不能松劲的工程》,《陕西日报》2005年10月12日。

《文章之道:从弄清事实到寻求解释》,《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第21卷第3期。

《全面小康与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2003年第2期。

《足立喜六先生简介》,王双怀等译《长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人造沙漠”观点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根据》,《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9日。

《北方军事地理枢纽——潼关》,《文史知识》1992年第6期。

《为什么我国古人会有天圆地方观念》,《地理知识》1992年第6期。

《方志与古今地理学》,《地理知识》1992年第2期。

《清代西安城区的布局特色》,张铭洽主编《长安史话》(宋元明清分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自古分离》,《地理知识》1990年第10期。

4.主要著作

《渭河》(河流文明丛书)第二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朝宗──黄河与中华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参写或编辑著作

《中国环境史研究第三辑:历史动物研究专辑》(合作者:曹志红、张洁、李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与展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长安史学》第1~3辑(合作者:张莉、刘景纯、张力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增刊。

《水旱码头——龙驹寨》(合作者:屈大宝、童正家)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陕西省志•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陕西省志•航运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商洛地区交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古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条:赵珍教授

下一条:侯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