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著者:劉紹華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出版社:春山出版
作者简介
劉紹華,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諸多獎項肯定。《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2018),為二○一八年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二○一九年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得主。近著散文集《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獲二○二○年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優良作品推薦
简介
COVID-19是如何命名的?疾病名稱與汙名歧視有何關聯?
疫情嚴峻,事態緊急,在瘟疫蔓延的恐懼下,如何維護公共權益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
SARS期間搶購板藍根,COVID-19時換成雙黃連,這種中醫藥爭論的輪迴有無歷史脈絡可尋?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高峰期間,世界各地都出現「抗疫英雄」。塑造追捧「道德模範」是好是壞?
「防疫大作戰」這類疾病的隱喻,為何需要戒之慎之?
「旁觀他人之苦」是冷眼不作為?抑或也是一種行動?
……
十個關鍵詞,也是十個環繞COVID-19而起的大哉問:汙名、人權、公衛倫理、WHO、CDC、中醫藥、道德模範、標語、隱喻、旁觀他人之苦。
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在COVID-19疫情期間,從占據新聞版面的各式疫情紛擾中,整理出一個理解框架,引導我們認識疫病控制與社會文化、國家治理、國際政治之間的關係。
作者認為,歷史不乏新瓶舊酒,充滿張力的新爭議,背後也常見舊有現象和歷史遺緒,想避免悲劇不斷重演,宜對過往透徹回顧。因此,針對每一個關鍵詞,她均致力梳理歷史脈絡,輔以豐富的田野事例,呈現出問題的複雜與縱深,不給予簡化的答案。
本書文字深入淺出,論述舉重若輕,在這個急於表態的時代,這是一副特別為大眾讀者打造的思考工具
目录
序言
【1】汙名
【2】人權
【3】公衛倫理
【4】WHO(全球衛生)
【5】CDC(全球衛生)
【6】中醫藥
【7】道德模範
【8】標語
【9】隱喻
【10】旁觀他人之苦
附錄:說給倖存者聽——「面子」治理下反覆付出的防疫代價
訪談一:從防疫史看公共衛生防疫的個人權利問題(劉紹華X曾夢龍)
訪談二:人類學的人道精神--我如何走上傳染病與社會的研究之路(劉紹華X周保松)
訪談三:人類學家要如何觀照這個世界?(劉紹華X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