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著作选载 > 国内著作 > 正文

【书讯】李宣和 著《草原飞鸡:中国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防治的生态政治》出版

发文时间:2024-01-11

图片


作者: 李宣和(韩)
出版社:
韩国首尔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防治的生态政治

出版年: 2023-4
ISBN:
9788952130716



作者笔记


该书是现场记录中国沙漠化防治项目的民族志。00年代中期,笔者在山东省鲁东大学任职时,在初春的校园里首次遭遇了黄沙雨,当时穿的外套被覆盖上一层黄土斑点,这一经历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笔者关注沙尘暴、沙漠化、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契机。自2010年起,笔者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一个村庄进行10多年的往返实地调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同时,将这个过程记录成册,有幸于今年出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认识到北方干旱地区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实施了多种防止沙化、加强草原管理的政策。中国政府将内蒙古列为防沙治沙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京津沙尘暴发源地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六大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区划定、禁牧、生态移民等政策。2010年,笔者调查的第一年, 因防治沙漠化禁牧政策的实行,研究地村庄的蒙古族牧民们无法在草原上放牧世代饲养的牛羊,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困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中国西北地区草原和沙漠化研究的特色研究机构,在内蒙古等北方干燥地区拥有10多个野外实验基地,在草原科技发展及相关政策提案中发挥核心作用。200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家在笔者研究村落所在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建立生态研究基地,提出了“草原牧鸡”——在草原上牧养鸡,这是一项既能解决当地群众经济困难,又能防止沙化发展的创新性建议。该项目的核心是,在草原上饲养鸡,能够比放牧牛羊等体型较大的家畜减少草原植被退化,与此同时还能在不违反政府禁牧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牧民的经济利益。草原牧鸡项目是能够满足科学家、政府、牧民三方利害要求的尝试,而这在此前曾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

该书用民族志方法记述了在中国草原地区实施的牧禽实验和示范工作的过程。特别阐述了以草原鸡为媒介科学知识的生产、草原植被恢复、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镇居民消费伦理的形成等的共同开展过程,并分析了以鸡为媒介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成。笔者将从“生态政治(eco-politics)”的视角出发,阐明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各个行动者为多重利益关系而相互妥协、调整、争论、合作的过程。

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内蒙古草原防沙治沙倡议的草原牧鸡项目涉及的行动者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新行动者的出现,防沙治沙争论是如何展开的。

第二章“内蒙古草原面临的危机和沙漠化争论”中,通过调查地村落的案例研究,了解了沙漠化争论过程和中国草原政策变迁,并观察随着政策的变化,沙漠化防治的利害关系当事人构成发生了何种变化。由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家提议开启的草原牧鸡项目,将同时实现蒙古族经济利益、减少二氧化碳产生、防止草原退化为目标,试图克服原先三者偏重其一的防治局限。为此,在草原沙漠化辩论中从未被提及的鸡作为新行动者登场了。随着与科学家、牧民、草、家畜等现有行动者建立关系,鸡成为防治沙漠化、提高蒙古族经济收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行动者。

接着,笔者记述了草原飞鸡被研究、开发、商品化后进入学界和市场的过程,分析了草原牧鸡凭借与多种行动者的关系扩张并巩固其网络的过程。

第三章“创建实验示范基地”展示了草原牧鸡项目在实验示范基地形成中的运行过程。生态学家在草原牧村建立生态实验示范基地放养鸡,进行科学实验,为牧民提供养鸡方法和设施,让牧民们关注并参与自己主导的草原牧鸡项目。在此过程中,涉及草原牧鸡的行动者,在由于鸡的出现而重组的关系中,经过试行错误,巩固草原牧鸡的网络。其间,科学家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而进行实验,鸡为了适应草原环境习性发生了变化,“牧畜民”变成了“牧禽民”,习得新的生活方式,并以新的方式在草原上生活。

第四章“生态模式的模范展区”探讨了“生态模式”在中国模式理论演变中的地位。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前是计划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是反映经济发展和渴望财富的市场模式,那么笔者关注的则是最近出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

科学家和牧民在养鸡过程中,默许、承受利益矛盾与冲突,展示草原牧鸡生态模式,追求共同利益。为了展现和传播草原牧鸡生态模式,评选养鸡户为模范户、农牧业合作社为示范社、研究村落为科学先进单位、中国科学院浑善达克实验研究基地则成为模范科研实践基地。最终,草原环境及生态保护的时代目的和科学家、牧民的意图得以翻译并具体化,草原牧鸡的生态模式与中国社会其他模式一样,催生了多个层级的模范集团。

第五章“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效益”中阐述了防治沙化和草原牧鸡项目的科学知识生产和实践。生态学家能够采集、测量标本,将草、土壤、鸡等构成草原的行动者转变为可移动的形态移至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草原以能够与其他研究比较的表格和图表形式被再现、格式化。生态学家的这种实验和研究,通过与研究草原的其他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昆虫学家、经济学家的研究所制造的指示体(reference)结盟,获得了强化草原牧鸡主张的机会。生态学家直接或间接算出的各种数据和主张,通过碳固定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明确了其关系。解决问题的假设或看似真理的公式,实际上是构成草原和沙漠化的行动者经过从田野到实验室和论文版面的变形过程而生成的,是说明他们关系的结果。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可以将以前没有紧密关系的行动者连接起来,制定公式,提出科学家所希望的草原牧鸡世界形象(cosmogram)蓝图。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在实践中记述草原生态政治”,答案如下。

第六章“草原牧鸡生态系统”中,用草原牧鸡展示如何改变草原乃至城市生活方式本身。草原上的鸡在学术大会上发表,并通过出版在科学知识上注册。在论文和报告中,生态学家认为草原牧鸡在防止沙化、创造草原经济效益方面有效。这一主张得到认可,草原牧鸡被作为中国科学院政府提案项目“草业特区建设计划”的模范事例提出。

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网络从草原扩展到城市,草原飞鸡已经飞上了城市消费者的餐桌。在中国,媒体对有机食品的宣传和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迅速蔓延。这种扩散成为消费者对草原飞鸡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并导致了有机食品市场的革新。对于蒙古族来说,养鸡则意味着整体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与科学家们的意图或计划不符,是在试错中获得的实践知识。结果,蒙古族牧民在不违背草原保护政策的前提下,摆脱传统牧业恶劣的销售结构,面向高端市场销售有机鸡、鸡蛋,创造新的收益。最终,在实施草原牧鸡项目的过程中,看似无关的草原和城市,在紧密的同盟关系中为防治沙漠化做出了贡献。

该书以草原飞鸡为媒介,记述了防治沙漠化连接到伦理消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草原和城市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草原飞鸡为媒介的草原和城市同盟,其纽带越牢固,草原牧鸡在防治沙漠化中的意义就越大。这体现了草原牧鸡这一科学实验在现实日常生活实践中,发挥了改变生活生态系统的实践性作用。

起于草原飞鸡的防治沙漠化努力,将网络延伸至建立中国国内草原和城市同盟。但是防治沙漠化与蔓延至东亚他国的沙尘暴和细颗粒物问题也有关联,最近这一点成为东亚大气问题的争论焦点。我们知道,在沙漠化草原上种植一棵树的行为与减少东亚大气环境污染有关,其中动员了多个国际机构、环境团体、政府、环境伦理、科学知识等。由此,草原牧鸡与沙漠化、全球变暖、东亚沙尘暴和细颗粒物的争论联系在一起,它具有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构筑新行动者网络的潜力。在解决沙尘暴、细颗粒物以及包括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问题上,草原牧鸡通过线索扩大其网络,这篇文章也可以像草原牧鸡一样,成为一个媒介。从这一点来看,该书作为对草原牧鸡的参与观察而制作的民族志,可以成为将草原牧鸡延长到其他争论焦点和地区的又一参与。由此,从中国政府的政策实施和东亚跨国合作的角度来看,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牧鸡项目可以为沙漠化防治提供实践意义。

在上述讨论中,笔者主张的生态政治如下。第一,生态政治(eco-politics)的生态(eco)可以定义为人类和非人类通过相互联合,以同等资格共同居住(栖息)的世界。其次,该书发现,提出和实施草原牧鸡项目的生态学家和蒙古族牧民、鸡和土牛、奶牛等牲畜,负责生产、运输和销售草的人们,以及草原飞鸡和鸡蛋的消费者等参与防治沙漠化生态政治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最后,草原牧鸡的生态政治,是通过鸡被重新构成、重新配置的草原植被、牧民和伦理消费者以及证明这一点的生态学家共同创造的新生态世界,即新的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



图片

李宣和(Lee, Seonhwa)博士

山东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讲师

李宣和博士在韩国首尔大学获地理教育及人类学学士学位、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硕士论文关注韩国城市居民对外国流动人口的反应。博士论文则是关于中国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防治的民族志研究,聚焦于科学家、当地居民、植被、土壤和动物等诸多行动者是如何围绕地球生态问题,以新的方式联合起来推动新世界图景的产生。

李博士曾任韩国首尔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仁川国立大学中国学术院研究教授,现任山东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出版著作有《草原飞鸡:中国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防治的生态政治》、《透过城市看现代中国》(合著),论文有“内蒙古草原的危机建设与沙漠化争议:草原牧鸡的兴起”、“中国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荒漠草原地区蒙古族牧村的事例”、“鸡与草原的新宇宙图: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治理的生态实验”,以及“鸡和Woori(鸡舍/我们):动物的习性与草原生态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