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论文 > 生态环境 > 正文

郝时远: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发文时间:2024-02-24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并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清明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源自皇朝宫廷“贡品”效应的所谓“象文化”传统,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以至现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象牙制品消费市场之一。自中国全面禁止象牙交易和象牙制品加工销售以来,保护大象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气候,并集中体现为对滇象北上和返回栖息地的全程精心呵护。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象南来;乘舆驭象;升平仪卫;太平有象;象齿焚身



文章详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6期。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一)——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二)——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三)——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四)——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五)——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六)——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