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鄂西南山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变迁》评介
潘洪钢 贾 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 武汉出版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迅速增长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关系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与之相适应,此前视为蛮荒之地的山区,尤其是不同地貌、不同省区交界处的山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无论从区域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关系史角度,还是从环境史的角度上观察,这一时期山区开发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学科理论和现实意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新立的著作《清代鄂西南山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变迁》(以下简称《鄂西南山区》),2013 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已于2018 年1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是学术界区域环境史领域的最新成果。
该成果在环境史视域下,以清代鄂西南山区为对象,探究特定区域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互动。《鄂西南山区》兼采历史学、经济学、环境学等方法,将这种互动以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演进等诸方面,层层铺开,呈现给读者。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从人类的衣食住行,谈到鄂西南山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矿业开发等;社会变化方面,从人口结构、人口运动说起,探究山区的土著、客民、绅士、宗族、土司等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在资源的利用甚至竞争中的不同立场和行为;文化演进方面,分析了山地环境对文化传播的阻断效应及环境变迁与地方性文化传承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在考察兼具边缘性与过渡性的鄂西南山区问题时,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风格。
(特别说明:文章转载自《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10期,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