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周琼教授应邀赴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开展学术讲座

发文时间:2020-11-20

周琼教授应邀赴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做学术报告

2020年11月19日上午,本所周琼教授应邀赴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参加“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一十五期)”做题为“生态维度的边疆及其学术意蕴新思考”学术讲座,讲座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参加。此次讲座是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周琼教授学术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周琼教授表示自己对环境史的学科体系和走向的关注,并由此讲述研究生态边疆的缘起。在谈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这一环境整体上,周琼教授考虑到环境是否有区域性,不同环境区域是否有差别,环境的区域之间是否存在过渡或边界地带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引起她对于生态维度的边疆开始进行探索。从处于物种入侵前沿的边疆地区其生态系统疆界被打破,国际上生态关键词的变化,以及边疆地区对中国塑造生态文明的形象作用凸显的缘由,周琼教授提出了生态维度的疆界、边界、疆界。紧接着周琼教授对边疆内涵的拓展及学术研究的缺位、边疆内涵的演变及边疆的生态内涵、生态边疆的环境变迁特点以及生态边疆的学术意蕴这四个部分展开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是边疆内涵的拓展及学术研究的缺位。在边疆内涵的拓展上,周琼教授从早期传统的边疆和地理空间层面上的边疆考虑,并向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内的边疆延伸,拓展到民俗边疆、移民边疆、国家安全、利益边疆、信息边疆等,由此发问生态层面上是否有边疆,并从环境史的角度进行证明,生态维度的边疆是存在的,且处于不断的移动中。谈到生态边疆在学术研究上的缺位时,周琼教授表示环境史针对“生态边疆”的研究较少。这表现在学术领域内边疆环境史是块处女地;目前边境环境史忽视邻近区域的综合性、跨区域性生态变迁及其影响的比较、整体性视角的研究;相对于国际、中国环境史宏观性研究而言,边疆环境史是中国区域环境史、国际生态环境关注的薄弱点等。

第二部分是边疆内涵的演变及边疆的生态内涵。周琼教授在地理层面和早期国家时期指出边疆内涵的产生,并从地理层面、政治层面、国土空间地域、民族层面、传统国家时期、近现代国家时期及全球化时期介绍边疆内涵的演变过程和趋势。同时周琼教授基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生态边疆内涵的产生的基础,并提出她对于边疆环境史内涵的新思考。

第三部分是生态边疆的环境变迁特点。周琼教授把生态边疆的变迁历程分为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自由发展期、人为因素进入并改造边疆生态发展方向的渐变期、近代化以来边疆生态环境的突变期以及全球化时期边疆生态环境恶化期,结合不同的时期提出生态边疆变迁的特点,其中特点有生态边疆的环境变迁历程呈现鲜明的内地化、生态边疆与民族边疆的重合点位上,生物多样性突出、边疆的生态环境分界线,自南到北逐渐加大等。

最后第四部分关于生态边疆的学术意蕴。周琼教授认为,生态“边疆”是生态形象的展现地、是环境外交的前沿阵地、国际物种入侵治理研究及实验地、也是边疆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保存及发掘地。

本次讲座结束后,河海大学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以热烈掌声感谢周琼教授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