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在昆隆重举行

发文时间:2019-09-23

“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2019年9月21日上午,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主办的“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二楼报告厅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为主题下设“全球史视野下的环境史研究”“区域环境史研究”“边疆环境史研究”“西南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五个议题旨在促进中国西南乃至全球环境史、灾害史、生态文明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深化西南环境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藉此为七彩云南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史学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扬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南昌大学、吉首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九江学院、昆明学院、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以及中国海警局、水利部减灾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国内外四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云南大学,共襄盛举。

此外,“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受到出版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昆明理工大学学报》《学术探索》以及云南日报、新华网云南频道、昆明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单位莅临会场。

1 “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开幕式现场

“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得到云南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宇教授、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分别发表开幕式致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做“西南环境史研究所10年发展报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杜娟研究员、南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苏新留教授分别发表感言。开幕式由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宇教授全球各地专家学者莅临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各位参会嘉宾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李建宇教授在致辞中清晰地回顾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灾害和生态危机,他认为,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得到西南环境史研究团队的大力关注和探究,这是云南大学环境史学研究服务现实的重要体现之一。李建宇教授指出,探究生态变迁和环境发展的区域性及整体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鉴现实,充分发挥西南环境史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功能,是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乃至云南大学每一位学术研究者的理所应当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环境史是极具现实价值及时代使命的新兴学科,李建宇教授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所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充分肯定和予以高度赞扬

 

图2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宇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发表在庆典开幕式致辞上周琼教授的求学历程、学术研究缘起以及创办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的初衷及过程予以系统总结,对周琼教授西南环境史及中国环境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林超民教授指出,中国环境史研究历经四十余年,研究成果斐然,但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尚有诸多学术问题和学科发展事宜需进探索并解决。林超民教授认为,周琼教授创办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准确把握环境史学术脉动和前沿,并以自己的学术追求学者责任及实际行动推动西南环境史和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图3 云南大学副校长林超民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周琼教授在开幕式上向与会专家学者做“西南环境史研究所10年发展报告”,她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研究与研究领域拓展、田野调查与研究实践、学术合作与交流、现实关怀与服务社会团队建设方面具体总结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十年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未来的发展路径和预期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西南环境史研究团队力量不断得到充实,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形成“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目标,为云南大学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工作,以及实施新时代新文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4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做“西南环境史研究所10年发展报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杜娟研究员亦在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上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十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杜娟研究员认为,在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十年发展历程中,周琼教授始终坚持立德与树人并重,教学科研兼顾的原则,她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及科研技能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学生道德情操、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形成系统完备的教学模式,探索构建西南环境史学科体系、环境史话语体系学术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成效甚为显著。

她认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自建立以来,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以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务国家发展与地方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具有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这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今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她表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在艰苦创业中成长,在奋力拼搏中前行,希望周琼教授及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全体师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不懈怠、不等待、不徘徊,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图5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杜娟研究员发表致辞

开幕式期间,南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苏新留教授向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庆典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赠送南阳烙画为贺新留教授认为,十年来,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在周琼教授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在西南环境史、灾害史及云南地方史等诸多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希望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全体师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6 南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苏新留教授发表致辞

期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教授亦来贺信王社教教授表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十年来,以努力进行环境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立足西南边疆,放眼全国,积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展各类型学术交流,在云南省环境保护史料整理,医疗疾病史、滇池口述史、区域环境变迁史、生态文明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取得重要成绩。王社教教授指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以来,与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保持着良好的学术联系,希望今后双方能够继续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环境史学和历史地理学两个学科的发展。

开幕式第二单元是学术主旨演讲,报告会分别由林超民教授和夏明方教授主持。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王明珂先生在题为《多元环境下的中国西南人类生态》的报告中从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两则神话谈起,认为中国西南地区地域广阔,不仅有丰富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各地高低海拔的自然资源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在多元环境资源下发展出多元的生计方式和多样的环境资源利用形式,最终形成多元族群并存的局面。王明珂研究员认为,多元族群在交融的基础上形式多元生态和多元文化,但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模糊族群边界,防止和避免过度的民族主义。


7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明珂先生做主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做了题为《南国何处:区域生态网络中的江淮之间》的报告,他认为,江淮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发源地,并在从先秦到近代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这一地区常常亦是容易被大众和学者忽视的地区,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黄河夺淮等系列原因导致本地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转向。他指出,尤其是自1950年代以来,国家力量的介入导致新的生态革命,并进一步重塑了江淮地区的生态和景观。


8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做主题报告

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在题为《大海啸的环境史思考—东日本海岸记行》的报告中,对日本东海岸2011年大海啸受灾地带的受灾情况、恢复重建等方面进行细致考察,并从文化建构和环境史的视角对当地灾前、灾中和灾后全过程进作出深刻思考,认为环境史首先需要有反向研究法,通过对大海啸等现实重大灾害的考察研究,运用反向思维,以现实反观历史,以今鉴古,有助于认识和解读历史。他认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研究应当从精细化着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很复杂,每一个地域的环境史,每一段时空的环境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不尽相同:有积渐式的,有突发式的,有人为因素的,有自然因素的,还有综合因素的作用。他认为,明确地、精细地探查特殊的人类—环境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应是环境史研究的基本途径。

 

9 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做主题报告

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在题为《环境史研究中的学术史》的报告中指出,传统历史和现代学术的历史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历史是以历史叙述为核心,现代学术是以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的解释为核心。他认为,我们将历史叙述更多地作为一种手段,这给现代的学术史带来诸多问题。他强调,当前环境史研究的外延非常广阔,国际化趋势较强,并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我们选择了环境史研究,就必须将研究推向深入。钞晓鸿教授以英国景观史研究者霍斯金斯和历史地理学家达尔比的学术经历、研究主题进行详细比较,认为学术史是现代学术不可缺少的一环,环境史因内涵、外延、视野、方法等方面的显著拓展和更新,除通常历史研究学术史的方法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在环境史研究的内容、时限、视野、范式、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来。


10 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钞晓鸿教授做主题报告演讲

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认为,环境史研究既有别于人类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异于纯自然环境史的研究,它应着重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需要将民族学中倡导的“双重演化”原则、生物学倡导的“协同进化”原理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三者有机结合,从而为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的建构搭建坚固的基石。他认为,史学、考古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知识在环境史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各学科的方法和研究资料亦应引起环境史学者高度的关照和有效利用。


11 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做主题报告演讲

9月22日上午,“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第二场学术主旨演讲顺利举行。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水利部减灾中心徐海亮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福泉研究员分别从多维角度对人类生态学、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就环境史、灾害史、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交流与分享。

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在题为《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决策支持价值》的报告中,以“我们现在的这一个生态环境的这一个科学体系,为什么不能够超前研究相关的生产环境”为问题切入点,认为政府的决策不一定能够预见性地解决相关问题,所以我们要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他认为,环境科学正是认识到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盘进行考量,积极地改善环境,并将汇集起来的小环境因素促成的大环境,从而能够适合我们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得以生存和发展。


12 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做主题报告演讲

水利部减灾中心高工级工程师徐海亮研究员做题为《六十年来西南地区气象干旱及气候变化》的报告,他基于对水利部信息中心和西南各省市的气象资料分析,得出20世纪末期的干旱灾害变化趋势。他认为,在21世纪初中国旱涝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西南地区年代际气温普遍趋增、相应降水趋减,干旱化态势将会持续,而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究因伴随部分重要大气环流系统及要素的正、负位在世纪交前后的相互转化,从而形成197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异,并出现东部“北旱南涝”,西部持续干旱化的新格局。

13 水利部减灾中心高工级工程师徐海亮研究员做主题报告演讲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福泉研究员在题为《区域发展中应高度注意的生态新问题——从云南的几个案例说起》的报告中指出,西部地区区域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民众信仰方面出现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新现象,这不仅与缺乏生态约束和规范管理机制相关,同时与地方生态承载量保持良性均衡的规划,以及旅游人口迅速增长不无关系。他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急需构建合理的生态管理机制和制定新的生态发生规划,以解决和化解区域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14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福泉研究员做主题报告演讲

本次论坛还围绕“全球史视野下的环境史研究”、“区域环境史研究”、“边疆环境史研究”、“西南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五大议题设置七场分组报告,以期促进环境史、灾害史、生态文明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进一步深化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组分别以河流与水环境和农业、水利与环境关系为主旨,与专家学者分别以黄河流域、豫鲁省界的金堤河流域、滹沱河的河流水环境变迁为切入点,较为详细的分析河流、河工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特别是水环境变迁与社会生态管理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此外,与会者还从水利建设、土地利用、作物引种及晴雨观测等多个维度,探讨五代至明清时期环境变化的区域性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环境和社会面貌。

第二组以景观、城市与水环境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区域景观的形成与变迁、水环境变化与近代供水革命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刻阐发政治变革、技术发展对水环境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对景观塑造和形成的作用。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从虎、大熊猫、麻雀、蛇、狼等动物生境变迁的视角出发,分析中西方不同文化视野下对自然界动物的不同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生态文化意象。

第三组以灾害与灾荒、区域环境问题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灾害社会史、灾害制度史、城市灾害史、疾病史等视角分析魏晋至民国时期不同区域的典型灾害案例,进一步阐明灾害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此外,也有学者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规约、民俗仪式和文本材料出发,探讨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组以环境史史料、方法与案例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区域与整体、区域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区域环境史体系建构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国环境史研究中的碎片化与完整性问题,并从中国历史上的“霾”以及三江并流区的环境变迁与文化关系作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

第五组以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变迁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能源消费、资源保护及技术利用等方面出发,探讨近代以来资源消耗、技术利用对大气、森林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并深入分析由此形成的社会响应机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比较中西方环境史研究路径、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等方面的差异,阐释了中西学术环境史研究问题意识的分野。

第六组以环境史研究路径探索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沿海地区台风风向变化、河南定额河工款项制度管理为切入点,分析清代海洋环境温度、太阳黑子等自然环境引发的沿海台风运动方向变化,进一步探讨台风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社会影响,以及黄河河工经费管理空间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制约。此外,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中国环境史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以及环境史与环境社会学的异同。

第七组以资源、技术与环境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盐池捞盐、土司势力扩张、物种变迁等方面出发,探讨区域社会变动背后的环境相应机制,特别是自然资源、技术转型、人口变动等因素在环境变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者指出,这些环境变化在古代诗文、图画中皆有相应的反映,如何运用文学和图像作品研究环境史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图15 分组报告会讨论现场

“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为期2天,与会专家学者仅仅围绕“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这一主题,通过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的研讨和互动交流,就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对环境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和学者提交的学术文章,共同探讨了西南环境史和中国环境史发展研究的新思路,以期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了解、渗透与互动,以期搭建环境史科学科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互动的平台,旨在推动西南环境史研究乃至中国环境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9月22日中午,“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顺利闭幕,闭幕仪式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介生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上,各分场报告负责人就各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对区域视角和整体视野深化西南环境史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独到的思考。

 

图16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介生教授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期间,西南环境史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刘雪松和2017级硕士研究生徐艳波分别代表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发表感言。刘雪松说,“作为老师的第一届学生,我有幸见证研究所的起步与成长,也体会到老师的不易。追忆那时,午后阳光的闪耀似乎在提醒我,从讨论课上略显稚嫩的思辨开始,我们治学态度就悄然萌发;北学楼走廊的幽静似乎在告诉我,从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与读书报告中,我们的学术情怀至今依然清香。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想正是那时恩师的再造,铸就了今日师门的荣光;正是那时求学的美好,拥有了此刻我们一直前行的力量。


图17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刘雪松发表感言

徐艳波在感言中说,“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我已在研究所的怀抱里度过两年的美好时光,难忘的是节假日深夜里北学楼六楼那道灯火通明的窗。感谢这片放飞我们人生理想的地方,让我们在有限的研究生时光里,能够努力求知、勤勉做人”。


图18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徐艳波发表感言  

闭幕式上,主办方还举行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岳品莹奖学金”颁奖仪式。2019年3月30日,为奖励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优秀研究生,云南大学2012届(2008级)国家级历史基地班本科生、云南大学校友岳品莹在我所设立“岳品莹奖学金”,每年3月和9月分别评选1次,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用于激励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旨在鼓励在环境史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的青年才俊成长成才。

 

图19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岳品莹奖学金”颁奖现场

闭幕式结束之际,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耿金老师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表致辞。耿金老师说,“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的举办,不仅是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立十周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环境史学术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耿金老师认为在与会专家学者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在环境史研究这面旗帜下,青年学者将协力前行,能够把西南环境史研究继续向前推进。

 

图20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耿金老师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表致辞

最后,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作为会议主办方在闭幕式上发表致辞。她对拨冗前来参加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对长期支持和关心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发展和成长的学界同仁表示感谢。她认为,“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是环境史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会,“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这一主题在深入的讨论中得到具体展现。她表示,与会专家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将会是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全体师生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进取和持续创新的的动力源泉。


图21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发表闭幕式致辞

除主题学术演讲和分会场讨论外主办方根据西南环境史研究主题开展为期半天的高原湖泊水环境实地调研,与会专家学者将对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现状进行实地考察,以深入了解云南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希冀通过调研为西南环境史、中国环境史乃至世界环境史研究助力,进一步推动区域性与整体性环境史探究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路径、叙事范式书写路径方面实现融合、超越创新当前中国西南乃至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共同探讨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22 与会专家学者在玉溪市考察抚仙湖-星云湖水质状况  


23 与会专家学者在玉溪市考察抚仙湖生态环境变迁状况

2009年5月,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经云南大学批准正式成立,成为继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之后全国成立的第二个环境史研究机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十年来,在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的带领下,西南环境史研究所顺势而谋,凝聚共识,并先后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起步期、成长期和发展期,继而使环境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9月,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已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届共34人,其中毕业20人,在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1人;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届共12人,其中毕业人数5人,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7人。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均已实现圆满就业。

十年来,西南环境史研究团队力量不断得到充实,环境史学研究成果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形成“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目标,云南大学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工作,以及实施新时代新文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来,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打造研究所在环境史领域“学科建设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跨学科研究平台、合作交流平台”的基础及特色,旨在为云南、西南、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史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发挥保存历史、创新理论、传播教育、资政辅政的积极作用。

中国环境史研究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对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国环境史学研究,符合云南大学“新时代新文科发展计划”的需求,亦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开创的西南环境史、少数民族灾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在今天的云南大学虽然仅是一棵小树苗,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层面的全面推进,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有大作为。  


“环境史研究的区域性与整体性”国际学术会议暨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典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撰稿:聂选华  王  彤  张丽洁

校对:徐艳波

审阅:周  琼  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