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传承与开拓: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发文时间:2018-05-04

“传承与开拓: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2018年5月11日至12日,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主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传承与开拓: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隆重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吉首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凯里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昆明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等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此外,本次会议还受到春城晚报、新华网、云南网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得到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环境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5月12日上午8点30分,研讨会开幕式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第六会议室顺利举行。开幕式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周琼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代表学院发表致辞讲话,他指出云南大学历史学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一代代学人辛勤耕耘方成就今天的学科体系。在继承优势学科基础上,云大历史学也在不断开拓创新。环境史研究即是在汲取传统史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环境史研究的开展,史料是基础,当前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备体系,亟需国内外学界同仁的共同发掘与整理。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专业和视角,进行环境史学科建设与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抓住新的机遇,定位当前国际环境史发展新趋势,以推进西南地区的环境史研究。

1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此外,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林超民教授,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杨庭硕教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蓝勇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上午,会议安排了五位知名学者的主题报告,报告由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原馆长、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现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生态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尹绍亭教授主持。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以《以翠湖为例看诗文中的环境史史料》一文讲授环境史史料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指出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史史料,并强调在运用诗文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认真分析、严谨考证,对于诗文的利用,需要借助更多的旁证史料来支撑。林超民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家可以见一叶而知秋,史学家则需要见到大片的落叶才能判断秋天的到来。

2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会会长、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官员林超民教授做主题报告

西南大学蓝勇教授在题为《历史时期资源、环境的人类干涉限度差异理论建构》的报告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决不等于环境的“破坏”,并由此提出环境的人类干涉限度差异命题。他认为,区域环境稳定性天然差异决定了人类环境改变干涉限度差异,不同生产力背景下的环境临界线差异与人类干涉环境形成了时间差。他强调,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学者应当有更强烈的现实关怀,应开展更多“小生境”个案研究。此外,他还对当前环境史研究的前沿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对环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思想框架和发展路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

3 西南大学西南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地理学科博士学术点带头人蓝勇教授做主题报告

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做了题为《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亟待创新》的报告,他认为环境史研究是世界范围内的热点学术问题,可以从跨学科整合、跨文化探讨、主因认定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主客位分析来推进环境史学研究的理论建设和方法选择。他指出,环境史研究具有跨文化性、跨学科性和跨生态性,并从研究对象、人类在环境中的定位、生态环境的属性问题、利用与维护的辩证法问题以及生态恢复问题等方面入手,厘清了环境史研究中需要致力于建构的理论和研究思路。此外,他还从资料整合法、归类分析法、跨文化透视法、田野取证法、时代逆推法、终端验证法六个层面对环境史研究方法的创新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对文化自生的系统性和生态结构的系统性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4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杨庭硕教授做会议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建革教授以《土壤志与环境史研究》为题,对土壤的环境认知、传统土壤肥力的演变以及传统农田景观的环境史研究作出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各地土壤志的历史信息丰富度各异,江南地区较为丰富,边疆地区可能较少,在研究中需更多地依靠科学研究成果和口述史调查方法,来还原土壤演变背后的环境变迁。

5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建革教授做会议主题报告

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的《环境史研究中的地方志陷阱》报告,立足于环境史的核心议题——景观研究,对利用传统地方志资料时较易出现的差错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指出了当前国际环境史研究和中国环境史专题研究中存在难题和分歧,并主张从异常到日常、单向到互动(社会分层到多层互动)的视角,深化对上谕档、宫中档、军机处月折包、文集特别是诗词、方志、碑刻、水文数据等其他史料的理解和分析,深入推进景观史的研究。此外,他还倡导史学与文学、水文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研究及古今田野考察方法在环境史研究中的运用。

6 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钞晓鸿教授做会议主题报告

以上五位专家的主题报告,既有高屋建瓴的总体思考,又有具体个案和问题的详细解读,对西南环境史史料的发掘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同时还指出了环境史研究未来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

下午2时,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会议主题以及“环境史史料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区域社会与环境变迁案例研究”“区域环境史、灾害史、疾病史研究”等相关议题,就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的分布与发掘、整理与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旁涉的环境史专题等展开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和交流,探索、总结和梳理了环境史史料发掘整理工作的有益经验和最新成果,并对当前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新理路以及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实践路径等开展深入探讨,为推动西南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通过分会场上的观点碰撞和密切交流,与会的专家学者不仅分享了当前环境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也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与不同地域学者之间开展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

正如闭幕式上林超民教授所言,本次会议各场报告精彩纷呈,会议汇集的论文史料新颖,并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及现实关怀性,亦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以及西南特色,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使大家增益了新知,开拓了视野。他认为,今天的研讨归根结底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人(青年学者)不断成长,我们看到了新材料,听到了新观点,见到了新创造,体会到了新学风。林超民教授高度总结说,“我们今天的讨论如沐春风,我相信在新的学风中,我们几代人所开创的环境史研究,一定会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一定会有新的环境史研究的新时代”。

7 “传承与开拓: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报告

闭幕式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李强编审代表国家图书馆向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2015年,周琼教授主持的“民国西南地区环境史资料丛编”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得到评审专家的一直好评,并获得该计划经费的支持。他进一步对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及项目申报工作作了详细的报告,并指出国家图书馆最新出版的民国时期文献总目图书种类齐全,希望能为环境史研究和学界相关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他表示,在周琼教授开展“民国西南地区环境史资料丛编”项目的过程中,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所有资源将全面、无偿向项目组开放,全力支持本项目的稳步开展,以期将该该项目打造成学术界和图书馆界协同开展文献整理的样板,共同推进资源共享和学术研究。

8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李强编审作大会总结发言

下午5时许,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承办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代表学院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就“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这一课题所给予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表示诚挚谢意。周琼教授说,与会专家学者为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宝贵的建议,并表示此次研讨会主题新、视角好、效果好,为课题组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明确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琼教授认为,正因为有与会诸位师友及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西南环境史研究所长期以来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长足发展。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全体师生将会继续推进环境史和灾荒史的研究,不遗余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史学研究资鉴现实和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及国家发展需要。

9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周琼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作闭幕式发言

开展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的探讨,对推动中国环境史学科体系构建、深化区域环境保护实践及促进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次会议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合作研究课题“民国西南地区环境史资料丛编”的重要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有助于全面深入推进该课题的实施,为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展开文献调查、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民国时期是西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调整和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西南环境史史料载体、形式和内容、记录方式以及传播途径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切实开展西南地区环境史史料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对推动西南环境史研究和提升区域环境史研究水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开展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研究,不仅为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即将开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夯实了基础,也契合云南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的新理念。与此同时,在西南环境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坚持以开放合作和集成创新的方式,有序推动史学学科向纵深发展,对促进云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提升云南大学历史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0 “传承与开拓:民国时期西南环境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稿:聂选华


稿:耿


对:唐红梅




更多会议资讯,敬请关注西南环境史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