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周琼教授参加“传统生态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乡村建设”座谈会

发文时间:2017-04-17

周琼教授参加“传统生态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乡村建设”座谈会


2017年4月15日,“传统生态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201会议室举行。座谈会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中心王建革教授主持会议。我所周琼教授应邀出席座谈,并就当前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传承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来自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兰英、复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蒯本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荀丽丽副研究员、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邵侃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丰箫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梁志平副教授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著名学者应邀参会,南京农业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的青年学者莅临会议,此外还有来自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 “青澄计划”负责人李管奇、唐义国,以及同济大学 “沙溪项目”团队人员等工作在一线的青年乡村实践者参加本次座谈。座谈会从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就当下乡村建设中如何找寻正在远去的传统生态文明展开探讨。

1  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兰英在座谈会上做学术报告

张兰英教授认为,乡村建设的概念实际上是过去一百多年社会变化对乡村改变的反映。百年乡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知识分子从乡村的变化中感悟到一种社会生存的危机感,当代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如何看待生态?看待现当代乡村建设?当下乡村建设实践应在历史学和生态学的视野下,探寻相对应的生态位,寻找实践和学术的结合点。

蒯本科教授指出,农业问题很大程度上不仅是技术问题,还与政策、理念、文化等方面有关。用传统经验指导现代,需要在一个更高的要求上谋求发展,且应当把农耕文明在哲学层面、技术层面、生态层面上的内容都提炼出来。农耕文明中遇到的许多基本问题,在过去、现代、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相通的,应将相通问题总结出来。

2  周琼教授作在座谈会上做学术报告

周琼教授作在座谈会上作《生态文明历史传承于思想观念的塑造价值初探》专题报告。她指出,环境史学与生态文明具有现实关怀。环境问题、环境危机使环境史学与生态文明研究兼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学科发展、拓展的责任和服务现实的使命使得环境史学更具价值与意义。历史及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思想、观念对生态变迁模式及后果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类型及其传统塑造决定着环境变迁的方向及特点;另一方面,传统思想观念又影响着生态变迁的后果。周琼教授认为,现代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定误区,如绿化中“奢侈求洋”,洋绿化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引发众多环境问题。她指出,传统生态系统具有无法恢复的特点,新型乡村传统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本土生态、生态屏障和生态形象三个方面。传统生态的重建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恢复和创新传统生态思想及文化;坚持学术研究先行,引导、规范、监督政策及制度的制定;秉持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案例的跟踪研究。

此外,荀丽丽、邵侃、丰箫、包艳杰、李昕升、吴昊等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以本土生态知识与乡村社区的文化再创造、地方性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山东鲁中乡村生态文化的构建与乡村建设、唐宋中原土壤环境感知与农田景观管理、江苏稻田养鱼史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与生态文明等主题为核心,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价值;乡村建设实践参与人员李管奇、唐义国分别以《望田头——参与式保障机制在昆山本地化的探索》、《悦丰岛有机农场:找回食物原来的味道,倡导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为题,阐释了当下乡村有机农场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同济大学 “沙溪项目”团队具体介绍了大理沙溪生态村落规划、设计过程及推行的情况。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龚珍在座谈会上作了《中古文人园林的两种观景尺度》的学术报告,硕士生梁雨琦作了题为《江南与华北的近代景观生态之变迁》的报告。

3  王建革教授在座谈会上做学术报告

王建革教授作为此次座谈会的召集人,对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与价值进行了简短评述,他认为,现在的学术研究有逐渐远离现实的趋向,学术研究不应该只是沉醉于故纸堆,而应该紧跟现实,对现实给予更多的关怀。他强调,特别是从事生态史、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更需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  与会专家学者在苏州昆山市悅丰岛有机农场考察

5  与会专家学者在苏州昆山市悅丰岛有机农场考察留影

座谈会结束后,参会人员集体考察了苏州昆山市悅丰岛有机农场,农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农场建设用地来源、发展理念以及在市区进行有机农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负责人坚信,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有机农场的推广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