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届世界史(世界环境史研究前沿)研究生精品课程班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5年7月5~15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联袂举办的中国第六届世界史(世界环境史研究前沿)研究生精品课程班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课程班正式招收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多名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员。同时,能容纳上百人的课堂面向社会开放,每天都座无虚席。本次精品课程班学术主持人由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负责人包茂红教授全程担任。
7月6日上午,课程班举行高学术含量的开学典礼,开幕式由包茂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黄春高教授分别致辞,对举办这次精品班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环境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寄予厚望,两位教授鼓励学员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探索环境史前沿学术问题。随后,包茂红教授向在座师生介绍2014年成立的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以及组织这次精品课程班的重要意义。
本次精品课程班名师云集,在为期九天的课程学习中,来自国内外的9位知名环境史专家学者为学员倾情奉献了18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主题涉及环境史研究领域的诸多前沿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宋豫秦教授讲授“古代生态文化元素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三代文明崛起的复合生态优势分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讲授“欧洲绿党政治及其新进展”、“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美国孟菲斯大学高燕博士主讲“海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水利史与环境史的交叉结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Peter Boomgaard教授讲授“1650-1950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森林的管理与开发”、“森林变迁理论,人新世与东南亚的森林,1500-2000”;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讲授“谁的权力?什么权利?——纳什笔下的‘大自然的权力’问题探究”、“以自然为镜——关于环境史评价的理论思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红教授讲授“环境史与世界史编撰”、“发展中国家‘退化叙述’解构与本土知识赋权”;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海洋环境史专家Poul Holm教授讲授“深海的收获:渔业怎样改变了海洋”、“海洋认知:历史学家应当如何认识海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徐再荣研究员讲授“科学论争与政治博弈: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问题的起源与演变”、“环境问题全球化历程:动因、特点及其影响”;印度加达普尔大学历史系教授Ranjan Charkrabarti讲授水与环境问题及“桑德尔本(Sundarban)老虎保护区的虎人冲突”。
这次精品课程班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立意高远,组织严密,紧扣“环境史研究前沿”主题,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具有较强的学术性、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正如包茂红教授在主持开班典礼时所指出的,这次精品课程班在组织主讲教师时,特别注意国际化和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在确定讲座题目时,特别注意内容的前沿性和方法论的创新;在遴选学员时,特别注意了代表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向西部地区的学生进行了倾斜;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紧凑性和互动性,让课堂成为相互交流的平台。在欢送晚宴致辞中,包茂红教授希望同学们不改初心,矢志不渝;全球思考,在地行动;珍惜友谊,保持联系。
九天的精品课程学习,短暂而紧张,我所2014级博士研究生董学荣应邀参加本次精品课程班学习,与北京大学分享了优质的学术资源,收获知识、启迪智慧,并与授课专家学者及多所知名院校的青年才俊建立了密切联系和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