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90期在海淀校区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应邀作题为《动物史研究刍议》讲座。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琼教授主持,数十名历史文化学院在读、毕业博士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与会。


沈宇斌老师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与医疗史、全球史与跨国史等研究。近年来,他的研究特别聚焦于全球史视野下的动物史与作物史。
讲座首先介绍了西方学界动物史研究的起源、发展与最新动向。沈老师指出,当前西方史学界出现了一场“动物转向”,除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专著之外,还出版了多部动物史研究指南,其中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nimal-Human History和Handbook of Historical Animal Studies这两本指南手册详细介绍动物史研究的起源、问题与主题等内容,对动物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指导。2025年,动物史领域更是出现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期刊Animal History。

沈老师然后梳理了西方学界动物史研究的源起与发展过程。1970年代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引发了学者对边缘、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延展到动物,推动了动物史的兴起。早期的主要著作有《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和The Animal Estate等。此外,科学史(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领域对动物研究具有深厚的传统,经典著作有Lords of the Fly: Drosophila Genetics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骆驼与轮子》、War and Nature: Fighting Humans and Insects with Chemicals from World War I to Silent Spring和Animals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Medicine one Health and Its Histories等。环境史也具有动物研究的传统,关注人类与包括动物等要素在内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和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的《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等著作是其中早期的代表作品。中东与亚洲环境史研究也有出色的动物史研究成果,包括《消失的牛马:埃及大转折时代的动物》《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和The Lost Wolves of Japan等。之后,沈老师还介绍了动物史研究领域最新的“多物种”转向,并讨论了环境史、科学和技术研究(STS)和多物种民族志对这一转向的推动作用。

在讲座的后半段,沈老师用自己的两项研究个案为例,分享了他从事动物史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近代中国东北大鼠疫事件中土拨鼠命运的研究。以往学者,忽视了对鼠疫寄主土拨鼠的深入探讨。在满铁史料的基础上,沈老师从土拨鼠毛皮价格波动切入,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肺鼠疫、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环境变迁以及国际皮毛贸易需求增加这三种因素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土拨鼠的种群濒临灭绝。第二个案例是明清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的“畜鸭治蝗”技术。沈老师在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的清代农书《治蝗传习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项生物防治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并 指出“畜鸭治蝗”是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沈老师最后强调动物史研究不仅致力于回应与动物相关的具体问题,更旨在通过对动物的历史审视,为理解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视角与阐释路径。

讲座结束后,沈宇斌老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论及宗教与动物、动物史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中西动物史研究的异同、生物知识的生成与流动、地方性知识、文本与动物关系等诸多议题。本次讲座历时两个小时,在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 | 冯奕哲
供图 | 周琼、童琦淏、冯奕哲
排版 | 孟晓霞
编辑 | 常坤羽
初审 | 沈宇斌、周琼
复审 | 刘昌翠
终审 | 王洁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