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下午,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在406会议室举办了“环境史与资源史主题工作坊”系列主题报告。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沐越和徐之凯副教授共同主持,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莫里斯·埃玛尔(Maurice Aymard)、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米海伊·科尔比埃(Mireille Corbier)、巴黎西岱大学未来能源实验室何塞·哈洛依(José Halloy)和彼得罗斯·哈齐姆皮罗斯(Pétros Chatzimpiros)、巴黎西岱大学马蒂厄·阿尔努(Mathieu Arnoux),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端木美作为特邀学者出席本次工作坊,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韦遨宇教授担任翻译工作,上海大学文学院陆甦颖书记致开幕词,数十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现场
会议报告

米海伊·科尔比埃教授
本次工作坊共有五个主题报告。第一场报告由米海伊·科尔比埃教授主讲,主题为长时段视角下的罗马帝国淡水资源管理。科尔比埃教授指出,罗马帝国对水资源管理有着系统的成文法规定,哈德良时期的淡水供应在经过严格的物化检测活动之后才会投入市场销售,且公共供水处(Fountain)既是社区服务场所同时还是罗马建筑群落的景观之一。公共浴场在罗马时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且这种社会属性随着中世纪的到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水资源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对罗马的农业加工、石制品加工、采矿业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有着重要作用。
会议报告

何塞·哈洛依教授线上讲授
第二场报告由何塞·哈洛依教授线上讲授,题为“人类纪与存有动植物生命体的地球:地球超长时段历史中多种形态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存续”,他引入“人类纪”概念从长时段的视角来看人类历史上的七次重要能源转型,将生物学中的“新陈代谢”概念拓展至技术系统与地球系统层面,分析其间的能量与物质流动。他认为人类从利用太阳能到主动开采化石能源最后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是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是人类纪的严酷现实是大规模的工业技术改变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工业化新陈代谢模式与地球生态系统不相容。如果我们不采取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不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改造技术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新陈代谢机制,那么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会议报告

马蒂厄·阿尔努教授
马蒂厄·阿尔努教授做了第三场报告,题目为“历史性转型与资源系统:工业世界中人类社会的可再生问题”。他重点强调技术史研究应基于“系统”和“资源”概念,其分期方法可为环境史提供有益视角。他从个例出发梳理了煤炭与钢铁在工业生产中的角色,同时对比了前现代时期中国与欧洲迥异的钢铁生产路径,即中国自汉代就已掌握铸铁(cast)炼钢技术,生产由国家主导,铁制农具易于流通。这异于欧洲以捶打(hammer)锻造技术为主,生产本地化、分散化,农业用铁量低,金属更多用于宗教建筑的选择。
会议报告

彼得罗斯·哈齐姆皮罗斯教授
第四场报告由彼得罗斯·哈齐姆皮罗斯教授主讲,题为“在多层次多维度意义上的能源转型与农业养活全球人口的能力研究”。教授首先指出了人员转型和农业机械化是基于化学肥料的全球化。接着又以大量的图表数据回顾了工业化以来农业用地面积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在1950年后,人口增长与土地面积增长脱钩,在约2000年后,全球农用地面积趋于稳定,农业投入从依赖人力畜力转向依赖化石能源。他认为现代化农业污染与效率是需要相提并论的,随即引入营养使用效率(NUE)作为关键指标,即污染=生产×(1/(1-NUE)),而提高NUE是控制农业污染的核心。与何塞·哈洛依教授观点一致,哈齐姆皮罗斯教授认为当前农业生产能力可满足未来人口需求,但瓶颈在于能源等其他资源的可持续性。
会议报告

艾丽斯·博罗维教授
最后一场报告由艾丽斯·博罗维教授集中于循环经济与去增长——应对全球废物危机的竞争性方案问题展开。她指出20世纪以来人口与GDP的急剧增长伴随着物质消耗的飙升,导致全球废物产出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带来多重环境与健康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施行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与去增长(Degrowth)两种,且两者在不同层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与劣势开放性问题,最后教授留下开放性问题以供在场老师学生参考:两种路径何者更为可行与重要?它们之间是互补还是矛盾的关系?

端木美教授
在五场报告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会议最后端木美老师做总结陈词,她回顾了中法文化研讨班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今年成功的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做到了有机融合,开启了“环境史与资源史”研讨主题。感谢几位学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鼓励在座师生多多关注后续的研究动态,并期待明年在上海大学再次相见。
撰稿 | 王嘉桐、韩飞宇
编辑 | 单一帆
审核 | 杨长云
来源:上海大学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