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史林传薪:中央民族大学“环境-灾害”史读书会(第3期)

发文时间:2025-10-31


20251025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环境史中心“环境-灾害史学”研究团队在海淀校区文华楼召开2025-2026秋学年第三次读书会,读书会由博士研究生冯奕哲主持,周琼教授担任会议点评与指导专家,11名硕、博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同时参加。

全体成员学习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重点领会全会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等精神。

与会成员认真学习与讨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

此次环境史读书会,主要推介了三部环境史经典著作。它们分布是美国环境史大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所著的《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以及约翰·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所著的《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世界环境史》。唐纳德·沃斯特是一位极具现实关怀的环境史学者,他观察到20世纪美国环境与社会发展中的沙尘暴、干旱环境等生态问题,并以此书写出成功的环境著作。这两本书的翻译者,分别是中国环境史的先驱及开拓者侯文惠和她的女儿侯深。约翰·麦克尼尔一书,则从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层面,探讨20世纪的生态演变。

图片包含 网站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示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片包含 文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世界环境史》书影

周老师以两位学者及其著作译者的学术经历为例,号召团队成员进行学术研究时,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抓住时代脉搏,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及社会变动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术研究既充满了现实及时代的关怀,又充满了学术的生命力,使自己的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资鉴社会现实需求。

桌子上放着笔记本电脑前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与会成员讨论推介著作

博士研究生田昭煜汇报了“生态文明智慧”公众号2024-2025学年年度工作报告。“生态文明智慧”公众号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研究、讨论与交流于一体的专业平台,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管理。田昭煜汇报了一年来公众号的基本情况,并回顾了他的工作经历。他指出,在周老师的关怀、团队成员及学界师友的大力支持,公众号影响力显著提高。据统计,截止20251024日,公众号关注用户共有两千三百余人;上一学年内,公众号实现在书讯、理论探讨、会议讲座等多个方面布局,共推送文章百余篇,总阅读量达三万人次。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扬中国生态文明智慧,提高公众号影响力,田昭煜做了新一学年的工作安排,并提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板块,实现多平台联动,提高平台的专业性。

图形用户界面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与会成员 博士研究生黄晴(左)、相凯茹(右)

博士研究生黄晴分享了发表SCI论文的经验。她以“基诺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多样性分析”课题为例,讲述了此研究的缘起至发表过程,特别分享了她在基诺族聚居区多次进行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分析等心路历程。大家对黄晴所作的工作表示称赞,并就精深与博通、研究框架、资料搜集与整理等问题交流探讨。

博士研究生黄晴汇报现场

硕士研究生佟思远做了近期所查阅西南地区木材相关史料的分享,包括史料来源、搜集过程与资料解读等方面。与会成员分别就史料的精准解读、史料丰富度、社会科学理论运用等方面与他深入交流。

供图:黄  晴、冯奕哲

供稿:冯奕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