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田野调查 > 正文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哈尼族彝族灾害文化调研小组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展田野调查

发文时间:2021-03-16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哈尼族彝族灾害文化调研小组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展田野调查

2021年112日至30日,周琼教授承担的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号17ZDA158)及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0年度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灾害文化纪实丛书”项目共同启动寒假田野考察活动,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曾富城、硕士研究生孔令嘉和王钰婵三人组成的哈尼族灾害文化调研小组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展开为期20天的哈尼族灾害文化调研。

调研组先后前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县城迤萨镇、石头寨乡莫合子村、搓蒲村、碧苗村,元阳县县城南沙镇、新街镇黄草岭村、箐口村、全福庄、大鱼塘村、阿者科、倮铺村、麻栗寨、主鲁村等十多个村寨进行调研。通过对当地政府单位、各村村干部、民间风俗传承人以及部分村民进行访谈。本次调研主要挖掘、记录哈尼族应对灾害的民俗风俗、传说、禁忌、建筑、服饰、医药,及灾害防范措施等文化。

通过对哈尼族村寨的灾害文化调研,调研组了解到红河县和元阳县辖区内的哈尼族村落多滑坡地质灾害、冰雹低温霜冻风灾等气象灾害。早些年哈尼族传统民俗建筑多为茅草顶,因此火灾隐患较大,村落时常有火灾发生,近些年引发火灾的原因主要是用电不规范、房屋掉线老化等原因。我们还挖掘到有关哈尼族聚居地区自然灾害衍生出的传说故事,以及应对自然灾害所举办的一些哈尼族祭祀仪式,如祭龙、新米节、苦扎扎节等传统祭祀仪式及活动。哈尼梯田传统稻作也充满丰富的哈尼民族生态文化特色,哈尼梯田耕作的生态智慧,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农田生态保护范例。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哈尼族聚居区村落近几年发生的灾害以及相关损失正在逐年减少,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大火灾和雪灾已经几十年未再发生,一些较小的灾害也能做到及时预防和快速善后,这些都是哈尼族传统灾害文化向现代化防灾减灾转型的良好成果。但这些传统灾害文化在转型的过程中,哈尼族的一些重要灾害祭祀活动也在日渐式微,主要是基层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小孩在村子里,加上一些祭祀仪式需要主持的咪谷人数不够,导致一些村子很多年来都没有再举行一些传统祭祀活动。因此,从另一层面来说,我们对于灾害文化的挖掘、记录和传承显得十分有意义。

调研人员与红河学院张约翰老师在箐口梯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