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至8月2日,周琼教授承担的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号17ZDA158)启动暑假田野考察活动,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史硕士郭佳慧、彭茜璐组成的二人小组在桂北、桂南地区展开为期17天的灾害文化田野调查。
调研组先后前往桂北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仪凤村、波川村,桂南的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即万尾岛、巫头岛和山心岛等十几个村寨进行调研,通过收集官方和民间的资料,访谈当地政府部门、村干部、非遗文化传承人、村民的形式,了解当地的自然灾害、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毛南族、京族对灾害的认知、记忆及其应对方式等内容。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干旱、洪涝、低温、高温、台风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在毛南族聚集的下南乡,属喀斯特地貌,在山脚处容易发生内涝和干旱,山坡以桉树种植为主,容易发生火灾,对于依山而建的居民则存在滑坡、泥石流隐患。在本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分龙节,还是古老的风俗,如“肥套”还愿仪式、“添粮补寿”等,都保留着毛南族对灾害的认知及其灾害防治的文化意义。此外,毛南族民居修建多为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体现出毛南族人的智慧和适应自然的能力。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在加大防灾减灾工作的力度,在2019年成立了应急管理局,并在防汛抗旱、护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水文气象监测、病虫害防治、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居住宅也逐渐转变为结合传统民居风貌与现代住宅居住特点的风格,这些增强了政府灾害管理、备灾的能力和社区、村庄的减灾能力,不断完善该地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东兴市地处广西南部,即沿边、沿江又沿海,是中国陆地边境线起点、海岸线终点交汇的城市。东兴市地处十万大山山脉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大风、雷暴、冰雹、低温冷冻害气象灾害较为常见。京族人在大约 16 世纪(明正德六年)开始陆续从安南(今越南)北部的涂山、宜安等地由海上向北迁徙进入东兴,至清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今京族人聚居的“京族三岛”。哈节是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因京族人民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所以信奉海神。在这次调研中,观看记录了京族人民到海边把海神镇海大王等迎回哈亭敬奉享祭(分大祭小祭)、唱哈、坐蒙等,在其中感受到了京族人民独特的灾害认知和祈禳措施。近年来,村镇市在灾害认识和防灾减灾方面通力合作、层层安置,村干部在村民中大肆宣传科学的防灾措施、绘制灾害来临时的撤离路线、领导村民种植红树林防风防浪、不断维修加固海堤等等,不断加强基层的防灾减灾能力。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水利局等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不断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常态化监管、灾害预防、物资储备、安全应急宣传教育等等方面不断加强防灾能力。在对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的访谈中得知,东兴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因此应该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加快推进自动气象站检测系统建设、优化加密观测站网布局,全市都在努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防范、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