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应邀来历史文化学院开展学术讲座

发文时间:2025-05-01

2025228日上午9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75期在海淀校区文华楼西区1327室开讲。此次讲座主题为农牧类型与民族文化研究,受邀专家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中国农史领域权威学者樊志民教授。本次讲座由我院周琼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壮壮老师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片

讲座回顾讲座伊始,樊志民教授以“400毫米等降雨线为切入点,他指出,北方草原与中原旱作、江南稻作三大农业类型,塑造了不同区域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质。在其中,北方游牧民族因流动性强、资源竞争激烈,与中原农耕文明长期处于异质互动状态;而西南地区尽管民族众多,但因同属山地农耕类型,文化冲突相对缓和,形成同质共生格局。

图片

围绕西南何以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一核心问题,樊志民教授从地理环境与农业类型视角展开分析: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与封闭地形,使各族群在独立发展中形成稳定文化内核;而中原移民通过屯垦、商贸等途径进入西南后,或因文化固守演变为新族群,或因融合土著形成多元文化景观。他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喻,生动阐释了西南地区的族群分布特征。

樊志民教授进一步对比南北民族融合路径: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军事扩张或归附内迁,在胡汉分治中加速农业化进程,最终融入中华文明体系;而西南民族因与中原农耕文明同质,虽长期不离不即,却通过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等柔性治理,维系了文化多样性与政治一体化的平衡。他强调,无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是明清改土归流,中华文明始终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包容多元文化,推动民族关系的动态调适。

讲座过程中,樊志民教授特别指出:研究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凡有大成就者必与民族学有缘,并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当代价值:西南山地农业、民族特色驯育技术及多业兼营传统,不仅是中华农业多样性的活态见证,更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镜鉴。他呼吁学界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种质资源、生态智慧等学术富矿,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图片

师生讨论讲座尾声,在场师生展开热烈的互动与讨论。刘壮壮老师结合自身的民族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补充阐述。周琼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樊志民教授的讲座以农牧类型为脉络,贯通地理、经济、文化多重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贡献学术力量。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者纷纷表示,樊志民教授的研究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为民族学、民族史、农业史的交叉创新开辟了广阔视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