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简介 > 西南知音 > 正文

鲁西奇教授

发文时间:2019-01-01

鲁西奇教授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目前正在从事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特别是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汉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考察、汉水流域城乡社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

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5月应聘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先后获广西区政府桂版图书优秀奖二等奖(2001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

专业: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

近期研究方向:中国乡村史,区域历史地理

承担课程:

中国乡村史,本科生课程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研究生课程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中国历史上的滨海地域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014年。

论文和专著:

论文(2017年以来):

《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的乡里制度及其演变》,《文史》2019年第4期。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

《汉唐时期滨海地域的社会与文化》,《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

《“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

《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2019年第1期。

《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核心问题与基本路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3期。

《观念与制度: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杂胡”与“杂户”》,《思想战线》2018年第3期。

《唐代乡里制度再认识》,《中国文化》2018年秋季号。

《制度的地方差异性与统一性:隋的乡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中古时代中国南方地区普通僧人的生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琉球王欢斯渴剌兜:台湾历史上的“印度化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汉唐时期王朝国家的海神祭祀》,《厦门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专著: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年。


上一条:韩茂莉教授

下一条:侯文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