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尚教授
李玉尚,1975年生。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历史系系主任、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人文学院副院长(2013年4月-2020年12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疾病史和海洋史研究。尝试把传染病、寄生虫病、海洋、水产等纳入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范围,从中思考和理解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和中国历史。
学术专著
2011《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416页。
2009《文化元素·国家·地方——以青岛文化为例》,吉林大学出版社,390页。(论文集,与孟华共同主编)
2006《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466页。(与曹树基合著,第二著者)
学术论文
2020《抗战后美援卫生下的东南鼠疫防治处》(李玉尚、赵子元),《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3期,页28-36。
2020《1870—194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死亡登记与死亡主因》,《济南大学学报》2020年2期,页36-43。
2020《从城镇到乡村:民国时期江南公共卫生的扩张》,《社会史研究》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页1-33。
2020《清代黄鱼汛护鱼初探》,《国家航海》第二十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页44-64。
2018《清代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的公共卫生——以环境卫生和防疫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5期,页171-180。
2017《疾病生态史视角下的徽州历史新探——以渔梁坝与歙县血吸虫病为例》(顾维方、李玉尚),《苏州大学学报》6期,页178-186。
2017《太平天国战争后浙江省开化县的血吸虫病与移民》(顾维方、李玉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期,页102-114。
2016《清代以来的海岛饥荒与社会生态——以福建省平潭县为例》(李玉尚、黄春岑),《科学与管理》5期,页15-24。
2016《明清以来中国沿海大黄鱼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生态史研究》第一辑,商印印书馆,页100-123。
2015《从人工饵料到天然食料:16世纪之后中国绍兴的河道养鱼》(李玉尚、顾维方),《中国农史》2期,页14-23。
2015《陕甘回民战争和捻军起义中的传染病类型考辨》,《昆明学院学报》2期,页21-30。
2015《手术与药物:清代后期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思想战线》2期,页97-104。
2014《气候变化与清代以来云南的鼠疫流行》(李玉尚、刘琼),《白沙历史地理学报》15期,页1-20。
2014《河流淤废与宋以降松江鲈之变迁》,《科学与管理》6期,页35-43。
2013《清代以来墨鱼资源的开发与运销》(李玉尚、胡晴),《思想战线》4期,页136-142。
2013《乾嘉以来小黄鱼渔业的开发与市场体系》,《中国农史》5期,页59-69。
2013《番薯、玉米与清初以来四川的钩虫病》(李玉尚、杨雨茜),《科学与管理》6期,页1-23。
2013《明初以降太湖北部和東部的血吸蟲病》,台湾《中医药杂志》,特刊,129-157。
2012“Mt. Tambora,Climatic Changes, and China’sDecl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huji Cao, Yushang Li, & Bin Yang), Journalof World History(Vol.23, No.3),pp.587-607.
2012《600年来中国带鱼种群历史专题导言》,《科学与管理》1期,页21-22。
2012《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科学与管理》1期,页23-32。
2012《都天与木莲:清代云南鼠疫流行与社会秩序重建》(李玉尚、顾维方),《社会科学研究》1期,页144-150。
2011《三江闸与1537年以来萧绍平原的姜片虫病》,《中国农史》4期,页93-106。
2011《感潮区变化与青浦沿湖地区的血吸虫病——以任屯为中心》,《南开学报》(社科版)5期,页40-50。
2011《<农政全书>所反映的1600年前后气候突变》(车群、李玉尚),《中国农史》1期,页120-127。
2011《民国时期奉天地区度量衡考》(王涛、李玉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3期,页56-63。
2010“The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Jiaxing and Haining Counties, Public Healthas Polical Movement”, Angela KC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eds., Health andHygience in Moedern Chinese East As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209-227.
2010《清末以来江南城市的生活用水与霍乱》,《社会科学》1期,页150-160。
2010《1600年之后黄海鲱的旺发及其生态影响》,《中国农史》3期,页10-21。
2010《海湾环境变迁与黄海鲱中心产卵场内部的变动》,《鲁东大学学报》(社科版)5期,页85-88。
2010《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李玉尚、车群、陈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期,页125-137。
2010《目察证经:郝懿行的释鱼》,孙立新等编《海洋历史地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页183-191。
2009《霍乱与商业社会中的人口死亡——以1919年的黄县为例》(李玉尚、韩志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4期,页135-145。
2009《明初以降江南农业结构转变与疾病变迁——以钩虫病为中心》,刘翠溶主编《自然与人为互动: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台北联经出版公司,页473-522。
2009《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李玉尚、陈亮),《中国农史》2期,页9-22。
2009《黄海鲱的丰歉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兼论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学术界》5期,页42-55。
2009《从青岛河解读青岛早期历史》,孟华、李玉尚主编《文化元素·国家·地方——以青岛文化为例》,吉林大学出版社,页57-81。
2009《胶东渔村的民间信仰变迁:以即墨周戈庄为例》,孟华、李玉尚主编《文化元素·国家·地方——以青岛文化为例》,吉林大学出版社,页301-318。
2009《即墨老酒北宗考》(朱光涌、李玉尚),孟华、李玉尚主编《文化元素·国家·地方——以青岛文化为例》,吉林大学出版社,页191-205。
2009《云南纳西族民歌中的地理观念——以鱼水相会为中心》(李玉尚、单丽),孟华主编《三重证据法:语言·文字·图像》,吉林大学出版社,页77-112。
2008《明清以来苏松太地区耕牛的时空分布》,《中国农史》4期,页3-10。
2008《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李玉尚、赵玮),《社会科学研究》4期,页157-161。
2008《崂山沙子口海庙与天后宫的变迁》,《民俗研究》2期,页120-137。
2008《政治和自然因素对胶东城市地位的影响》(单丽、李玉尚),《鲁东大学学报》3期,页23-26。
2008《胶东丁字湾复原及应用研究》(李玉尚、王金文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页143-151。
2007《青岛小港渔人码头休闲文化区的历史复原与开发——与台湾淡水的比较》,亢清泉主编《青岛文化建设研究——青岛市文化建设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页295-306。
2007《清代中后期江南的传染病》,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页343-392。
2007《上海城区霍乱病史研究——以“地方病”和“外来病”的认识为中心》,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页361-392。
2007《清代黄渤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兼论气候变迁与海洋渔业的关系》(李玉尚、陈亮),《中国农史》1期,页24-32。
2005《地理环境与近代江南地区的传染病》,《社会科学研究》6期,页133-141。
2004《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总45期,页1-45。
2003《和平时期的鼠疫流行与人口死亡——以近代广东、福建为例》,《史学月刊》9期,页82-94。
2003《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李玉尚、曹树基),《中华医史杂志》1期,页67-71。
2002《近代民众对鼠疫的观察与命名》,《中华医史杂志》3期,页173-178。
2002《近代中国社会对鼠疫的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1期,页114-127。
2002《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人口的疾病与死亡——以新疆、甘肃和陕西为例》,《中国人口科学》1期,页34-42。
2001《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李玉尚、曹树基),《清史研究》2期,页19-32。
2001《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曹树基、李玉尚),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页133-167。
2001《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的变迁》(李玉尚、曹树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页168-209。
2001《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1821)》,《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16-336。
2000《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曹树基、李玉尚),《复旦学报》5期,页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