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著作选载 > 国内著作 > 正文

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11年)

发文时间:2020-06-28

图书封面


作者:  

书名: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11年)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5-01

作者简介

王晗,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指导老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努力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规律为导向,继承和发扬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优秀治学传统,为国家基础建设和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做出贡献。近年来最主要的工作为考察山区不同人群在历史时期如何维持生计、改善生存环境、维系千百年来脆弱生境地带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中华文史论丛》、《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农史》等刊物发表各类论文、综述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项目1项,并参与多项各类课题。20199月至今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访问学者。

内容介绍

伴随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变化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变化问题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域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论是,陕北黄土高原的黄土塬区、黄土残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过程是人为加速侵蚀和自然侵蚀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加速侵蚀的作用并不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所减弱,在局部地区还会有加重的趋势。黄土-沙漠边界带的沙漠化过程在清代呈现出一个较为平缓的变化趋势,而这种变化趋势直到民国时期才出现较为明显的局部变化。此外,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规模和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在时间上与人口的变化是正比关系,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受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文、耕作部位等)作用的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双重影响。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冀探求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总体把握此类研究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的贡献。

 

 

第一节 为什么要提出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中人类因素的研究

第二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学术史研究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切入点、整体思路和史料评析


第一章 地理环境的复原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复原

第二节 人文环境的复原


第二章 兴屯垦殖政策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兴屯垦殖政策的兴废

第二节 兴屯垦殖政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三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变动、土地垦殖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洛川塬为例

第一节 典型事件分析

第二节 土地垦殖和人为加速侵蚀

第三节 基本认识与初步结论


第四章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宜川县为例

第一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

第二节 土地垦殖过程分析

第三节 土地垦殖过程中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分析

第四节 基本认识与初步结论


第五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垦殖和民众应对——以绥德县为例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复原

第二节 人与土地:环境变迁中的民众行为分析

第三节 环境和民众应对:土地垦殖过程中土壤侵蚀现象分析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六章 典型流域的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米脂县东沟河流域为例

第一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

第二节 土地垦殖与土壤侵蚀演变过程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七章 黄土-沙漠边界带水利灌溉和土地垦殖过程分析——以定边县八里河灌区为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八里河及其灌区地貌类型分析

第三节 边界带环境和农牧业方式的抉择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结论


总论:区域社会、谋生方式和环境变迁的关系

第一节 土地承载力判断

第二节 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

第三节 土地垦殖和环境变化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附录:米脂县姬家沟、贺寨则、年家沟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