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论文 > 理论方法 > 正文

国外环境史学论要

发文时间:2014-09-01

国外环境史学论要


编者按:时至今日,国外环境史研究已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格局,我国史学界也比较系统、深入地引介并探究了一些国外学者的环境史研究成果。不过,迄今我们主要侧重于欧美学者的研究,而对欧美之外的学者,尤其是第三世界学者的研究则缺乏专门的引介。即便就欧美学者抑或美国学者的研究而言,其中得到关注并加以探讨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有鉴于此,在本期的专题研究栏目中,我们刊发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环境史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梅雪芹女士领衔、指导的一组关于印度学者拉姆昌德拉·古哈以及美国学者威廉·克罗农和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的论文,专门介绍并探析他们各自富有特色却同样颇具影响力的成果和思想,以供我国学界进一步了解国外环境史研究的面貌,并希冀对国内同行关于如何开展本土环境史研究的思考有所促进。



主持人的话

梅雪芹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84


环境史发展至今,已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研究格局。在地域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加入环境史研究的行列,并致力于具有地方或本土特色的环境史研究;在方法上,社会史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分析等视角颇受青睐,并日益被应用于环境史研究。这两点,在本组文章所探析的三位学者的环境史研究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这三位学者分别是拉姆昌德拉·古哈、威廉·克罗农和卡洛琳·麦茜特,他们的环境史成果丰硕并各具特色。

古哈是印度社会史、政治史和环境史学者,自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陆续出版和发表环境史研究著述,代表作有《破碎的土地:印度生态史》、《环境主义:一部全球史》等。古哈的研究立足于印度本土的环境和传统,重视从社会史层面解读印度历史上不同人群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同时注意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制度和环境运动。对于古哈的环境史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刘旭的文章做了颇为深入的评述,从中得以了解古哈的环境史思想源流,其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克罗农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者,其著作《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和大西部》等均为美国环境史研究的佳作。克罗农的环境史研究内容很丰富,其中凸显的主要思想观念表现在对环境史定义的探讨、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以及对自然文化关系的解读等方面。对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生陈林博的文章做了专门的分析和阐释。

麦茜特同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者,并且在美国的环境史研究中更加独树一帜,代表作有《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生态革命:新英格兰的自然、性别和科学》等。麦茜特重视从宏观维度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由生态、生产、再生产和意识等四因素组成的生态革命理论结构。她还从性别视角将四因素纳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探讨了自科学革命以来性别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面貌。对于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和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生严玉芳的文章做了较为缜密的分析。

总的来看,上述三位学者在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的同时,均彰显了有特色的理论思考。其中共有的理论自觉和不同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拓展环境史研究的范围、如何解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如何在环境史研究中明确自身的研究路径等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在发展,如何推出有分量和深度的研究成果,并明确有特色的环境史话语体系,已然成为国内同行不懈思索和探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年轻学子积极引介和探析众多国外学者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对于他们自身思考和研究环境史问题,以及推动我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都将具有特别的意义。


(特别说明:本文转载自《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卷第4 期,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