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评论 > 书籍评论 > 正文

以人为本 关照自然

发文时间:2014-06-27


以人为本 关照自然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评介

李自华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中国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环境史研究始于民国时期。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来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环境史研究正成为当今学术界引人注目的新领域之一。这些年来,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亦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或者以单一学科为主,缺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或者以单一时段为主,缺少长时段的关怀;或者以历史为主,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或者以揭示问题为主,缺少经验启示。许怀林等所著《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一书则突破以上限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多学科、长时段以及问题与经验并重探讨的诸多有益尝试,对今天的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许怀林先生长期从事江西地方史研究,《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一书则是他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的研究成果。该课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江西省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移民开发与社会生态、灾荒分析、灾荒与社会控制、水土流失与综合治理等。该课题汇聚了江西省内13位研究者和实际工作干部,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扎实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第一次从有史以来到现代这样一个长时段上,考察了江西省范围内经济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的”(见该书”)互动关系,而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诸多突破和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史的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观

人类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物质运动和社会物质运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地复合系统”(张业成等:《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有关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命题是因为人的生存状况而提出,也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在远古时代,森林茂密,生物种类多样,环境不可不谓,可是人类的生存空间狭小而恶劣,洪水猛兽成了后来史家的记忆。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荒野渐被开发,水利工程次第兴修,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日益进步。虽然这个时期自然环境因为人的经济活动而遭到轻微破坏,但人与自然实现了良性循环。明末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的需求日益扩张,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环境开始恶化。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在研究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认为:在判断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时,植被的完整性、物种的多样性固然应加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应考虑人的生存状态;研究环境史,只有以人为中心,才能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生态环境变化的客观规律。这有别于过分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一味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本书作者主张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尊重自然、主客互动、理性高效的生态观。作者特别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加深,人类最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二)长、短时段分析结合,突出重点,服务现实

环境恶化是一个积渐的过程。要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本书作者在研究江西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从长时段人手,指出江西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江西荒芜闭塞,人类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居于弱势地位。唐宋元时期,江西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存基本完好。明清时期,江西山区被进一步开发,湖区被大面积开垦,灾害频发,环境问题突出起来。进入近代后,频繁的战乱对城乡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建国后,各级政府以粮为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建设消耗了大量资源,成为当代江西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大工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成为新的生态问题。

作者从长时段人手,但又有所侧重,着重论述了明清以来各时期诸多因素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对建国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尤为注意。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不仅分析了江西有史以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总结了当代江西在治理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时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江西东、南、西三面环山,境内的水域因地势而形成五大河流与一个湖泊,省境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生态环境。要研究鄱阳湖流域经济活动与环境变动的相互关系,地域范围势必要覆盖江西全省,否则无法加以全面深入的考察。事实上,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在研究中,作者将宏观论述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既有江西全省从古至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分析,又注意到不同时期、不同县份和流域内人与自然的特殊行为。该课题第五篇列举了十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在环境变动中国家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所起的作用,在分题讨论了元明清时代江西的地方灾害与社会对策之后,以较多篇幅论述了新余和德兴二市工业经济对水资源的利用、污染与防治,以及今天赣南与贡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与治理。通过上述专题分析,本书在论述时有点有面,增强了实证性和说服力。

环境史研究是一项包括生物、植被、大气、水文和灾害等因素在内的系统工程,需要利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关系”(见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l)。本书的研究者大多来自历史和地理学界,此外还有水保、林业、地方志工作者参加,从而能够既分析生态问题,又有治理环境的经验总结;讨论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时,既谈农业经济时代,又论及工业经济时代。可是,毕竟仍因研究者涉及的学科不多,力量有限,研究的重点仅限于经济开发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因而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然而,本书是研究江西环境史的一部拓荒之作,所揭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在方法论上所作的一系列尝试,对今后深入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5}02-0125-02

作者简介:李自华(1976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3级博士研究生。




(特别说明:本文转载自《中国农史》,200520期,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