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师生应邀参加第十六届中国灾害史年会

发文时间:2019-11-21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师生应邀参加“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1月15-17日,由海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暨‘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口顺利召开。会议开幕式由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史振卿主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李建梁处长,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黄培怡、高文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明方教授等嘉宾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泰国佛教众明慈善联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30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我所师生应邀参加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在研讨阶段,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对推动中国特色灾害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图1 “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在分场报告中,我所周琼教授做了题为《灾害史研究的文化转向:灾害文化及其特点初论》的报告。她围绕灾害文化的内涵、价值及特点展开论述,她指出,一个好的、优秀的灾害文化,必然是能够推进防灾减灾抗灾机制及实践发展的基础,不仅是应对灾害的基础,也是灾害预警防范及灾后重建的基础,决定着防灾减灾抗灾的社会效果。她强调,只有将灾害真正融入历史、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广义的文化领域中。才能真正实现灾害史研究的文化层域的转向,突破灾害史研究范式的瓶颈束缚。报告引发众多灾害史专家学者的共鸣。

图2 周琼教授在“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报告

此外,我所参会学生也做了报告,他们分别是王彤:《云南贡山县独龙族人口迁徙与灾害应对》、曾富城:《口述历史在环境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反思》、徐艳波:《权利与军事:1925年云南霜灾成因探析》、何云江:《佤族聚居区灾害集体记忆与文化构建》、梁轲:《独龙族灾害认知的演变》、谢仁典:《云南佤族聚居区火灾频发的原因及其应对方式初探(1959-1986)》、汪东红:《德宏傣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意识研究——以瑞丽市弄岛镇大用棒村和小用棒村为例》、鲍光楚:《生态环境视角下的云南鲁甸“8.3”地震灾害研究》等。与会学生围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文化的产生、发展、流变及发掘、再认知和云南灾害发生及社会因应两大主题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探讨了云南灾害的自然和社会成因及灾害发展态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灾害史实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文化现象。

11月17日,“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的举办,为各位与会专家就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搭建了平台,对推动中国灾害学理论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宣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

图3 “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