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团队成果 > 正文

周琼教授主编《屏障与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实践与体系构建》公开出版

发文时间:2023-09-10

图书封面


书名:屏障与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实践与体系构建

作者:周琼 主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作者简介

周琼,1968年生,云南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云南省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史专委会理事、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环境史、灾荒史、灾害文化、 生态文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 个、国际横向项目3个、省部级重大项目子项目4个。《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入选2006年、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获 云南省第122008、第16201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云南省2012年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第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民族研究》《清华大学学报》《清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和方法路径,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区域模式进行充分探讨,为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实践路径、建设模式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研究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参考用书。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的贺信

(代序一)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参加由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主办的“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和关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主办这次会议的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向承办本次会议的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表示由衷的敬意!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和新布局。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生态安全屏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多条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是全国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西南大部分省区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两屏三带”等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形和地势及气候条件的特殊,云南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林业生态安全三大生态安全问题。云南生态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将云南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西南生态屏障,对维护我国西南跨境生态安全和重要资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造福于我国人民及西南周边国家的人民。

参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诸位同仁们要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及周边各国情况,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认真推动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的落实,坚持以“五大理念”引领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云南省应当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及研究,力争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林业资源生态安全、矿业资源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建设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要利用好自身优势,提升整体水平,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努力实现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总目标。希望各位同仁通过此次学术研讨活动增进交流,共创生态安全屏障研究的丰硕成果。我相信,通过与会专家的进一步探讨,丰硕的研究成果必将促进中国的生态安全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大型社会组织,成立六年来,我们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和政策的部署,聚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积极发挥智库、桥梁纽带和支撑服务三大作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我们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欢迎社会各界与我们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业。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创新思想理念,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工作实践,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成绩。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

陈宗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云南

(代序二)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云南作为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载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这是国家赋予云南的重要使命,更是云南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和责任。

由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联合主办的“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旨在总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展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把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为区域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得到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和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指导,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和科学出版社参与协办,全国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的专家学者云集论坛,紧密围绕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积极为云南生态安全和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实践途径。这是对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大力支持。

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牢记使命,紧密围绕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绿色经济开展理论、方法和实践探索,准确研判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清醒认识云南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大胆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为有效破解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构建切合云南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而努力,在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建功立业,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党组书记

周 杰



 

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构筑云南林业生态安全屏障

(代序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对林业科学的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山地高原为主的边疆内陆省份。高原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4%,全省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从全球来看,云南是地球生态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和焦点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从全国林业视野看,云南生态区是国家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极为重要。从云南的角度看,林业是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力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林业厅党组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林业科技发展新形势、新机遇,重点围绕森林与气候、森林与水、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在云南生态工程应用关键技术、林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等方面,科研项目259项、总经费1.1亿元。我们开展了科技攻关和重点专题研究项目,在20余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发布实施各类标准45个,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家系等良种50余个,获授权专利25项,在全省推广木本油料、速生丰产林良种22个,苗木繁育和栽培技术30余项,并在16个州(市)示范应用,辐射带动林业重点工程造林1000多万亩,为云南森林云南建设和美丽云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预计到2020年,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绿色亲民、文化惠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云南“三个定位”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我省林业发展战略,着力实施林木育种、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林药和林下资源培育、森林经营、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与保护、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林产品加工等“十大林业科技创新工程”,为我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次论坛的举办,有利于促进中外学者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取长补短,共促发展,必将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我院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学习借鉴各位学者和专家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全力做好我们生态建设集成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

最后,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学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王卫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报告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即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确定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资源,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并再次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为云南进一步找准目标定位、突出优势特色、推动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2016年12月19日召开的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中,11次提到生态文明、32次提到生态,明确要将“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成效显著”作为云南省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坚持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个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此次大会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份宣言书。

云南大学立足西南边疆,所在省份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窗口。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跟上时代步伐,融入时代潮流。云南大学一直以来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生态学作为云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构建生态学学科高地的战略部署成效初显,云南大学在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跨学科高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17年云南大学生态学被教育部列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陈景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难题,使高原明珠重获新生。段昌群教授主持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系统方案及工程示范”课题,为滇池面源污染防控和流域综合治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云南大学与加拿大温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的中加高原湖泊研究中心,积极借鉴北美五大湖的治理经验,为云南省高原湖泊环境问题的治理贡献了力量。 2015年5月,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联袂献策生态文明建设,就云南省如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急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建言献策,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服务云南发展。

2016年8月,云南大学成功举办国内首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研究生暑期学校,该论坛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研究生暑期论坛,论坛为期三天,国内生态文明、生态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的主线,凝心聚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出谋划策,力争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在全国、全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下,由云南大学和中科院昆明分院联合主办的“屏障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于2016年12月2日至5日成功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中心、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屏障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就云南生态安全建设、云南生态屏障构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建设、云南生态屏障建设与研究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提出了一批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

本次论坛是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中最为高端、最具前沿性的交流盛会,会议凝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科学决策,多方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全面开展合作对话和交流,提出倡议要努力推进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齐心协力维护西南跨境生态安全和重要资源安全。此次论坛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强云南生态屏障和安全保障的十大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屏障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为此,特编撰本论文集,以飨读者。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杨 林



 

【理论建构篇】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概述

人类学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伦理之比较观点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基本三角思想简析

“生态环境”的意涵再探

生态治理的文化维度

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模式的建立

【方法路径篇】

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历史动因与现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路径探索

生态屏障、生态城乡与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中藏医药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立法研究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问题

关于加强云南生态屏障与安全建设的建议

浅谈构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及应用实践——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生态文明创建的绿色发展路径——以江西为例

【区域模式篇】

屏障与安全——云南碰不得

追求七彩的生态文明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腾冲生态立市实践述略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建设与实践

传统生态知识在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中的作用——以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为例

从山水文化看滇西南民族走廊的生态文明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怒江州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山区林业县践行“两山”理论的浙江实践

【综述】

“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