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田野调查 > 正文

研究所滇西田野考察系列报告圆满结束

发文时间:2011-12-16

研究所滇西田野考察系列报告圆满结束


 20111214日晚7点,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主办的“西南环境史田野调查系列报告(三)”,在云南大学文渊楼415教室顺利举行。此次田野调查报告的主题是滇西考察,分别由云南大学历史系环境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廖丽和耿金主讲。





廖丽主讲的题目是《走进怒江——滇西经济作物与生态环境》。其以怒江下游保山市的昌宁县湾甸傣族乡、施甸县旧城乡为考察点,以该区域的两种经济作物甘蔗和香料为考察对象,对甘蔗及香料烟的引进种植过程及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论述,认为甘蔗在怒江下游广泛种植,但在不同区域又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察,比如:河谷流域水浇地区,应选择高产高糖、在高温和水肥条件下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强的品种;河谷两岸旱地区,由于冬春少雨干旱,灌溉条件差,应选择抗旱、耐瘠耐粗放栽培的丰产甘蔗品种。香料烟的种植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得天独厚的热区条件决定了保山优质香料烟的风格特色,接近希腊、土耳其水平,超过泰国香料烟水平是对其最美的赞誉,其发展需要利用自己优势与国际接轨。



耿金主讲的题目是《滇西考察之怒江地形与生态勘察记》。首先,对考察的线路、行程做详细交代,并介绍沿途的民族风物与历史文化,生动展示了一副秀丽的滇西山川风景画。随后,主讲人对进入怒江沿岸的地形、地势做了详细的阐述,认为怒江的地形与生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怒江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其下游地段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开发幅度较大;上游则因地形条件十分险恶,农业开发难度大,但在求生存的情况下,沿岸居民的耕地开发上线也来越高,导致怒江上游沿岸土质疏松,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在此基础上主讲人又对怒江从建国以来的生态状况进行了时段式线条梳理,认为怒江沿岸的生态自建国以来,经历了由好到坏再到相对较好的变化过程。而导致怒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沿岸险峻的地形,认为怒江复杂的地形与脆弱的生态之间犹如一对“孪生姊妹”,二者之间通过人为介质发生互动,在地形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其开发较广,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改变;而地形条件较差的区域则在险恶的地形下获得庇护。最后,主讲人以2010年发生在怒江自治州贡山县普拉底乡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为案例,以实例的形式具体分析了导致怒江沿岸灾害不断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怒江是美丽的,但是怒江的美又是不和谐的,希望在未来的怒江开发过程中,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报告会由研究所周琼教授做精彩点评,同时介绍了环境史研究所最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情况,鼓励更多有志于做环境史研究的青年学生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为西南环境史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环境史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讲座主持人:李建华;撰稿:耿金; 摄影: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