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莅临我所讲学

发文时间:2019-09-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莅临我所讲学

2019年9月11日晚,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主办的“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七暨名家学术报告之六”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第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耿金老师主持,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各院系同学及云南农业大学部分师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讨交流。

图1 耿金老师主持本次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特邀嘉宾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李晓岑教授。李教授长期从事科技考古、科技史和传统工艺研究,对自然科学史、金属史、造纸史、少数民族科技史等领域有着独到见解,他为我们做了题为《大迁徙——气候改变华夏文明史?——以氐羌氏族与铜的关系为例》的精彩学术报告。首先,李晓岑教授从胡焕庸线和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的基础说起,他指出世界的北半球之所以形成“心脏地带”,其根源在于寒冷气候的影响,所以,追求温暖成为处在“心脏地带”民族不断向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这是该理论的基础。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它第一次放弃了欧洲中心论。转而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从我国西北地区进入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问题。其次,李晓岑教授分别从“早期氐羌民族与铜的使用”、“铜与氐羌民族的迁徙”以及“铜与华夏文明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氐羌民族是如何在寒冷气候的影响下不断向东和向南迁徙的及其对华夏文明的影响。他认为,齐家文化和马家窖文化的出土表明氐羌民族是我国最早使用铜器的古代族群之一。由于铜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使氐羌民族成为西北地区新兴崛起的势力。公元前2200年的气候变冷事件,导致氐羌民族不断向南、向东发展,这是各种古代青铜器及其制造技术不断从西北向南、向东传播的重要原因。所以,铜在华夏大地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与北方民族的迁徙有密切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上古时代氏羌民族兴起、发展及其与铜的关系分析,李晓岑教授指出技术与气候的二重变奏,是影响古代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对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北方气候的影响是位居前列的重要因素。这一新认识将赋予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研究一种全新的视角。

2 李晓岑教授专题报告现场

在提问环节,李晓岑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三星堆文化与氐羌文化的关系、当前学界对气候影响因素的不同看法是否由于学术脉络的不同所导致、能否定量分析气候对人精神层面的影响以及热带气候是否会使处在热带地区的民族向北迁徙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最后,耿金老师对李晓岑教授的精彩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并代表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全体师生对李晓岑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耿金老师认为,李晓岑教授从“心脏地带”理论出发,给我们展现了在寒冷气候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的氐羌民族是如何不断地向东、向南迁徙的过程,以及氐羌民族对铜器的使用及传播对华夏文明的影响等。感悟独到、视角敏锐、内容详实,颇具启发性。

3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师生与李晓岑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