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美国纽约大学Mark Swislocki副教授莅临我所讲学

发文时间:2019-04-18

美国纽约大学Mark Swislocki副教授莅临我所讲学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自2009年成立以来,历经十载春秋,一直秉承“立足前沿、兼容包蓄”的学术作风,努力开拓西南环境史研究的新领域,并以环境史、医疗疾病史、生态文明、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灾害史等为研究特色,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开展多领域、多视角的环境史研究。十年来,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更有成绩。立足当下,回顾过往,虽披荆斩棘、历经坎坷,但亦有成长与欢笑,鲜花与硕果。在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之际,展望环境史学未来,仍需努力前行。为推动环境史学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增进学养积累,20194月起,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组织发起了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不定期邀请海内外环境史研究专家学者莅临“西南环境史名家大讲坛”,做环境史学术报告,讲授环境史知识。

2019417日下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二暨名家学术报告之一”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第九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主持,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各院系同学积极参与学习和探讨交流。


1 周琼教授主持本次学术讲座

本次学术讲座邀请到斯坦福大学博士,现执教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Mark Swislocki副教授,他为我们做了题为《碑刻里的云南环境保护》的精彩学术报告。首先,Mark Swislocki副教授从城市的历史、都市化的过程看上海历史变迁说起,特别是其个人对厨师群体的好奇心,使其将饮食文化作为研究点,发现饮食文化在上海历史变迁过程中并没有很大的现代性,其主流是基于环境变迁后的怀旧感。在进一步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20世纪初报纸的相关报道中有许多批评中国人残酷对待动物的记录,但Mark Swislocki副教授怀疑其中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并且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指出“批判性动物学”不仅要认识到人怎样看待和再现动物,而且要以动物为主体,理解动物本身的历史,即“主动物”的历史。其次,运用寻找和收集动物及其标本的自然历史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动物生物性的一面,认为动物的变迁与森林的变迁密切相关,并提出通过云南民族地区的风水观念来看当地人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最后,Mark Swislocki副教授通过近年来对云南地区森林保护碑刻的调查研究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时任美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威奥斯朋(Henry F. Osborn)向中国派遣的中亚考察团在云南找到的野生动物的范围(丽江市至文山州马关县一线南侧),提出“千里绿城”这一说法,以及沿线森林保护的碑刻分布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保护环境的功能这一问题。并着重分析了“狗累了,不能打猎了”这一说法背后透视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的内在机制,即对自然资源的有限利用及与其他生物的共存共生。


2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Mark Swislocki副教授精彩授课现场

提问环节中,Mark Swislocki副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在座者提出的云南在民国时期的造林运动是跟随还全国潮流还是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问题。

最后,周琼教授对Mark Swislocki副教授的精彩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周琼教授认为,Mark Swislocki副教授从饮食文化关注到人和动物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再现动物等问题。感悟独到、视角敏锐、内容详实,颇具启发性。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地方碑刻的现实价值,且对碑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Mark Swislocki副教授通过分析云南森林保护碑刻分布与云南野生动物分布范围的关系,提出“千里绿城”的说法。周琼教授认为明清以来,昆明—楚雄—大理沿线是云南的经济发展中心,其主要依赖于井盐的开发,期间必然砍伐大量的森林,而丽江一带尚未受到大规模的开发,因而这一地区仍有野生动物的分布。


3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师生与Mark Swislocki副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