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生态文明名家大讲坛第五讲顺利举行
2018年3月15日上午9时,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主办、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云南大学生态文明名家大讲坛第五讲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南学楼504教室顺利举行。应我所周琼教授的邀请,日本冲绳大学人文学部专任教授、知名文化学者刘刚先生做客云大,做了题为“版纳生态文明建设之惑——天然及人工性的拮抗”的专题讲座,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各院系、科研院所同学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本场讲座由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主持。
图1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刘刚教授介绍了自己研究版纳生态文明建设的源起,并从当前世界前沿性研究课题——保护与开发之两立难出发,提出版纳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悖论,其问题根源在于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及对立。刘刚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努力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健康、可持续的良性互动关系,适当的人工干预、建设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西双版纳集自然丰富性和人文多样性于一体,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悖论源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充分认识保护与开发对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是版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西双版纳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刘刚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两说”版纳,他的外说版纳强调立足云南,从东亚和南亚东南亚甚至是全球视角探讨版纳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价值和意义;内说版纳则主张基于云南本土视角和历史长时段视角,探讨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未来发展走向。刘刚教授认为,在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确理解天然性和人工性尤其重要,版纳生态系统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环境保持天然性还是扩张人工性的双重抉择。他指出,当前版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是如何找到人类适度干预自然的“度”或“点”,解决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亟需在现代化发展潮流中发掘、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和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的唯一绿洲,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版纳热带雨林的天然性不断降低,人工性不断上升,这与世界热带雨林地区一样出现了森林生态孤岛效应。刘刚教授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森林生态孤岛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产生的影响是可能是不可逆的。全球化资源交易市场的存在及其无限度开发利用,关乎区际各国共同的环境管护和协商合作,西双版纳跨境森林资源流动和橡胶林种植问题需要区域各国的协同治理。此外,刘刚教授还从版纳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覆盖、自然保护区建设、景洪坝传统灌溉系统以及版纳橡胶种植、旅游开发及其相关性影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效应进行多维分析。
图2 日本冲绳大学人文学部刘刚教授做生态文明专题精彩讲授
在讲座中,刘刚教授指出,环境史学和古代、近代及现代环境变迁研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古代环境史研究具有自身独立的话语权,其主要依据在于中国先秦至明清的文献中保存的丰富环境文献,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古人对环境认知的态度。他认为,西双版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地理特性、生物特性、价值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和世界特性,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重视并发掘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有利于建设良性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这对推进环境史视野下的西双版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最后,参加讲座学习的师生与刘刚教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周琼教授对刘刚教授的研究和精彩讲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点评。周琼教授认为,刘刚教授从国家公园悖论、自然保护区悖论问题引出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悖论,提出当前版纳环境保护与开发两立难的命题,并从版纳生态环境的天然性和人工性矛盾探讨了区域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双重压力,尤其是他所倡导的防范过度的人工开发可能造成的不可逆影响,对深化版纳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周琼教授指出,刘刚教授的讲授从微观到宏观,从版纳到云南本土、再到南亚东南亚以及东亚,从全球视的角考量西双版纳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价值,为大家从事版纳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明确了路径和方向,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版纳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所在。
图3 我所全体师生与日本冲绳大学文学部刘刚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