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
姜 南
摘 要:从古希腊时代到近代,西方“自然”一词的含义大致是:自然事物体的集合;精神世界之外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总和;自然法则。这些不同的含义,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概念;人与自然关系史;西方文化
作者简介:姜南,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6)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中外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研究兴趣越来越大。但是,关于“自然”一词的不同含义及其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的不同影响尚未受到重视。本文尝试在这方面作一探讨。
一、“自然”的含义
“自然”(希腊文fasiw,罗马人译为natura,英译nature,德译natur)一词来源于古代希腊。我国是在近代才将欧洲的这个词以“自然”二字翻译过来的。
亚里士多德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给“自然”一词下严格定义的人。他的“自然”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分为六个部分。这里只介绍最根本的含义:在作为自身的自身之内具有运动本原的事物的实体,质料由于能够接受这种东西而被称为自然,生成和生长由于其运动源出于它而被称为自然。它是自然存在物运动的本原,或潜在地或现实地内在于事物之中。①
晚期希腊或曰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0年),伊壁鸠鲁、卢克莱修都把物质世界与虚空当作自然,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原始、最细小的组成部分,不可再分。正如卢克莱修所说:“它不是由部分构成的,它是自然的最小限度。”[1](P22)与原子相对的是虚空,伊壁鸠鲁说:“万物是由许多物体和虚空组成的。”[2](P649)卢克莱修也指出,世界并非到处都被物体积满堵住,因为在物体里面存在着虚空。[1](P18)
斯多亚派哲学是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自然”在斯多亚派哲学中被表述为“宇宙”。他们还把宇宙定义为限制整个实体的个体存在。斯多亚派哲学吸收了希腊哲学中的元素论。他们将元素定义为万物从此产生、又复归于此的物质,认为组成世界的物质有火、气、水、土四种,四大元素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斯多亚派哲学认为,宇宙之中普遍存在着理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它被赋予了灵魂和理性。”[2](P459)“世界是有生命的存在,是有活力的和有理智的。”[2](P460)理性存在于宇宙,如同“酒滴入大海”,无论多少,都会分布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2](P464)自然的根本是理性,同样,人的根本也是理性。斯多亚派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该派的代表人物克律斯波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我们个体的自然是整个宇宙自然的一部分。”[2](P438)其创始人芝诺则说:“世界也有灵魂,这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它的一小部分可以明显看出来。”[2](P462)人与宇宙拥有共同的本性(nature),即理性,这个理性有时又被称为宇宙灵魂。理性在人身上的体现是理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亚里士多德在诸多著述中都有对自然概念的涉及,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四章和《物理学》第二章第一节中,则集中、系统地进行了论述,并且给出了非常严格的定义。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
斯多亚派还认为:“世界为理性和神意所主宰”;“自然是一团有美感的运转着的火,不断进行着创造;它等同于一阵炽烈的、有创造力的或有塑造力的气息”。[2](P448、466)
中世纪早中期的“自然”概念,一是极少出现,二是完全没有超出希腊罗马时代的定义。
文艺复兴导致了希腊罗马时代“自然”概念被频繁地使用。到了近代,人们则主要在“自然事物体的集合”的意义上使用自然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它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19世纪英国哲学家密尔在其《论自然》一文的结尾,给出了如下著名的定义:自然一词有两个主要的含义,它或者是指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或者是指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的样子所是的事物。[3](P64)
现代欧洲语言中的“自然”概念基本上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种是“自然物的集合”,第二种是“自然的本性”。但在现代欧洲语言中,第一种含义是主要的,而在古希腊语中,第二种含义则占主要地位。[4](P12)科林武德也认为,希腊语的“自然”概念更多地是指第二种含义。[5](P47、48)
从以上“自然”的含义可以看出,它既可以只指物质世界,又可以包括精神世界;既可以只指人类以外的世界,又可以指包括人类的整个宇宙。而由于它的内涵如此丰富,所以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意义就比较灵活了。
二、“自然”的不同含义及其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的影响
“自然”的不同含义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已经有着或者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种含义:“自然事物体的集合”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物质环境,主要指土地、大气、植被、水。
迄今为止,在西方兴起的环境史学和国内环境史学中,“自然”一词最主要的含义就是指地球上的基本物质环境。这一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唐纳德·沃斯特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另一代表性学者纳什主要研究美国人同美国的自然环境,尤其是荒野的关系。国内学者侯文蕙、梅雪芹、包茂宏、高国荣、徐再荣等,也大致都在这一意义上研究或者介绍西方环境史。景爱认为:“环境史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6]可见,他心目中的自然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物质环境。
“自然”的这一含义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它赋予我们的研究以重大的现实意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最主要就发生在这一层次。历史学家们研究历史在这一层次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能够直接地为今天的人类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比如,梅雪芹对英国近代环境问题的研究[7],高国荣对美国沙尘暴问题的研究[8],现实性都极强。
其次,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选题和史料。在“自然”这一含义上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于两种类型的活动之中。
一种是改造、利用、征服自然。人类用火烹饪,食用熟食;驯化、饲养野生动物;种植农作物;穿衣服;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在许多方面发展、延伸了人类的生理功能,增进了人类的幸福,等等,都是人类改造、利用和征服自然的结果。
但是,在改造、利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狂妄、贪婪、短视,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巨大的灾难,并且事实上已经严重地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这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气温升高等方面。
另一种是适应自然。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植物等自然环境下生存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在北极附近,爱斯基摩人住雪屋;在草原上,人们以游牧为生;在热量和雨水充沛的地区,人们种水稻;而在寒冷和干旱地区,人们则种小麦、玉米等。对自然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前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改造、利用、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这两个过程,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其中包含的事例之丰富、史料之充足、教训之深刻,都足以让历史学家们流连忘返。
第二种含义:精神世界之外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自然事物体的集合”中的物质部分。
在这一含义上“自然”所指的对象,在空间范围上,不但包括了地球,还包括了整个宇宙,因此,远远大于第一种含义;在物质内容上,它不但包括人之外的所有物质,还包括人的身体。这也是与第一种含义不同的。
“自然”的这一含义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最根本的是,它使研究者视野更加开阔,洞察更加深入,更加具有前瞻性。整个宇宙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环境,与地球这个小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有重要的区别。总的说来,大的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要比小的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得多,根本得多。因为,所有小环境,都是大环境的产物。比如,根据现代宇宙理论,宇宙产生和运行的根本法则,决定了一切天体的存在和运行方式。
在“自然”的这一含义上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可以看出,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空间上一直都在扩展:从小环境到大环境,从近环境到远环境,从简单的环境到复杂的环境;现在,事实上,地球的外层空间、太阳系中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也都是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了。这种扩张在地球范围内的终结,是“自然环境的全球化”。这里“全球化”的意思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逐渐地同全球所有地区的人类发生了关系。一个地区的风景,能够被全世界的人来观赏;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能够被全球人共享。
当人类的自然环境与他们比较狭隘的社会环境重合的时候,社会环境对于人们的意义,往往压倒了自然环境的意义。所以,以往人类历史的重心一直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自然在大多数人的忽视中默默无闻地存在着。但是,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突破了他们之间以国家、民族等形式限制的社会关系的时候,人类就比以往更多地意识到了他们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了。这种突破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地球上的突破,发生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问题的时候。比如臭氧层问题,温室效应问题,等等。在这里,是整个人类共同面对被他们自己破坏了的自然环境。人们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关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历史学家开始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思考历史上一些重大的人类势力的扩张现象。比如,有历史学家研究所谓“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对于被征服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认为,欧洲人从原住地引入了许多新的物种;外来物种因竞争优势而挤占了某些本地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它们灭绝。[9]
二是地球外的突破,发生在太空时代或者宇航时代。首先,是人类的科学观察进入了地球的外层空间和太空;其次,是人类的飞行器进入了这些空间;最后,是人类本身进入了这些空间。放眼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关系将越来越重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能够给予生命的能量支持是不确定的。地球本身的安全也存在不确定性。
人与自然在这一层次上的关系的现实重要性的增强,提示历史学家们去关注历史上人类对大的自然环境,对太空、对天体的想象、认识和探索。比如,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等地区,不但有对地球上遥远地方的地理环境,对太空、天体丰富的想象,还有建立在长期观察基础上的天文学体系。近几十年来,人类航天事业也充满了经验与教训。比如太空垃圾问题,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问题,等等。历史学家完全可以从诸如此类的历史事实中寻找智慧,以有利于保护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太空,利用太空。
人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具有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当然可以拓展和深化人与自然关系史的研究。在古代世界,人们探讨过精神-生命-物质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就非常重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它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生命力的旺盛,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躯体的强壮,躯体的强壮有利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精神状态的良好。中医中的心,既主血脉,又主神明。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即可视为心功能正常的表现。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条达(畅达无拘束),情绪不抑郁,不躁怒,就是肝好的表现。胆主藏精汁(胆汁),还主决断,所谓“胆大”、“胆怯”就是决断能力大小的表现。中医还认为心藏神(思维意识),肝藏魂(知觉,如视觉听觉),肺藏魄(运动,所谓“魄力”),脾藏意(属于思维范畴,如“心有所忆谓之意”),肾藏志(也属于思维范畴,如“意有所存谓之志”)。[10](P38、42-49、59)
把人类的身体当作自然的一个部分,也会让人们改变对于自然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因为,在此前提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了人类与自我关系的性质。这一点,甚至在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的《圣经·创世纪》中都有过表现:“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就先天地承认了人与自然同一和平等的一面。
第三种含义: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总和,也就是密尔所说的,“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
从古代直到今天,都有人持这一观点。
希腊早期有人认为,物质与意识没有区别,自然包括了一切事物。比如,德谟克里特就认为,火原子构成灵魂,灵魂就是理性。思想也是原子的运动,知觉和思想都是生理过程。[11](P105)近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罗弗洛克说,“人类以及人类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无可质疑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与海狸的机械进化并没有什么两样。[12](P60)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李亦园说:“文化还是生物的一部分———我称文化是一种‘体外器官’,它还是要适应自然的规则。”[13]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说:“中国人的自然观是深信人自自然中演化创生,因而属于自然,而其生命的变化是与自然的变化原理相符合的。……这种自然观明显地表现在周易的太极思想与道家的道的思想上。也可说是由于这种自然观的自然意识,中国古代的上帝被转化为天,天又被转化为道,而道终归明于自然。”[14]
“自然”的这一含义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主要是提出了巨大的理论挑战。把人类社会、人类的精神世界也视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其一切发明创造,一切组织制度,一切精神成果,都视为人类这一种类的生物自然进化或者退化的结果,会导致多种多样的问题。比如,人类相对于其他生物和整个宇宙的尊严还存在吗?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对他之外的物质世界应该持什么态度?对类似器官移植、生命克隆这一类人类对于自身的改造或者复制等行为,应该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看待自然法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呢?
这样的看法对于历史学的挑战最根本的在于,历史学的体系问题和历史学中的价值观问题。以往的历史都是以人类为中心、主体而构建的,但是,要同意这样一种自然观,我们也许就需要重新来确定中心和主体了。甚至有可能把自然本身当作历史的中心和主体。因为假如认为整个人类社会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话,那么,相对于整个自然,尤其是自然的那个“主宰”,人类就实在微不足道了。另外,对我们人类数千年培育出来的一些珍贵的价值观,又应该怎样看待?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从早期随便杀人甚至吃人,到后来甚至连死刑都要废除,对动物的生命都要平等地珍爱,等等。从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看,这样的演变过程,是自然进化。从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看,是背离自然。
把人类社会、人类的精神世界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的观念,既然存在于历史之中,作为历史学工作者,也许就可以找到很多有关的事实,并且得出一些对于今天和未来人类有启迪意义的结论来。比如,对人类早期文明的研究。应该说,人类的历史阶段越早,他们对于自己同自然的区别的意识就越弱,他们的社会活动的自然特征就越强。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古代人类精神的觉醒问题时,首先就遇到这一问题。因为,没有混同,就没有区别;没有蒙昧,就没有觉醒。通过对古代中国道家学说的研究,对历史上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治国方略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嫔妃制度、奴役制度、战争等的研究,都可以发现,这种自然观要么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么成为社会行为的理论依据或者借口。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四种含义:自然法则,也就是自然理性,或者万物、宇宙运行的法则。
“自然”的这一含义对人与自然关系史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主要是促使研究者进入到最深、最根本的层次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从历史上看,人类同自然法则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他们同物质世界的关系之中,也贯穿于他们自身的关系之中。就人类同物质世界的关系而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劳动,总的来说,既有着对自然法则的挑战与抗争,也有着对自然法则的服从。就人类内部的关系而言,人类之中存在着的男女、老少、高矮等生理差异,都与自然法则有关。应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与自然法则的关系。
在“自然”的这一含义上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可以看出,历史上,这一方面有着人类最深刻的思想,最深沉的感受。比如古代埃及、巴比伦关于生死问题的思想和感受,古代中国道家关于自然、人生的思想和感受,人类历史上所有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等等。人类历史上也充满了因尊重自然法则而获得幸福,因违背自然法则而招致灾难的事例。自然法则曾经是怎样强烈、深沉、持久地影响人类的心灵与理性的?自然法则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响?人类对自然法则要尊重到什么程度?“敬畏自然”的口号是否正确?凡此种种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形形色色的答案。
三、结 语
以上我们列举了“自然”一词在人与自然关系史中的不同含义及其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含义差异,也反映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层次。上面四个层次的排列,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意思。但是,历史表明,人类对他们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从时间顺序上看,并不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在古代,当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没有严重地影响人类生活的时候,他们对其他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反倒更加关注,认识也更加深刻。而到了近代,由于人类在第一个层次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并且导致了恶劣的后果,因此,现在他们主要关心这一层次的问题。不过,一旦环境治理和恢复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关心的层次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我们历史学工作者应该注意的。也许,以后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关注,主要会围绕着科学技术而展开。因为,科学技术将会在每一个层次深刻而根本地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到那个时候,我们今天的环境史学,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热了。所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学者们,应该积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关注现实的生活。这样,我们研究的问题才能总是最敏锐的。
参考文献:
[1] 卢克莱修.物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第奥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 密尔.关于宗教的论述[M].布里斯托尔:托梅斯出版社,1993.
[4] 吴国盛.自然哲学(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 科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J].史学月刊,2994(3).
[7] 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高国荣.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起因初探[J].世界历史,2004(1).
[9] 克罗斯比.生态扩张主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0]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实用中医学(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5.
[11]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 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3] 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J].新华文摘,2005(2).
[14] 成中英.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J].东方论丛,2004(5).
(特别说明:本文转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仅供学习参考)